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见物见人” 城市温度“水涨船高”
  四年来,杨浦滨江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以一系列生动实践与创新作为,全力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市级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等五大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成果斐然。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杨浦滨江,正稳步迈向世界一流滨水岸线的新典范。■宇文昊 摄

  每周末,善馨应急救援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都会巡江。 ■受访单位供图

  ■王嘉旖 杨洁 张凡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考察上海期间,对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这是对人民城市理念更加具体生动的阐释,蕴含着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深刻道理。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今天,城市的高度不断刷新、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温度也要“水涨船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行走的滨江通”,为滨江岸线注入融融暖意

  杨浦滨江,由钢结构部件蝶变而来的生态鸟岛,与对岸浦东陆家嘴地标“三件套”交织成难得一见的都市野趣美景,吸引了不少摄影师的“长枪短炮”。

  这一幕落在善馨应急救援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徐钧眼中,却存有不少隐患。忙于“卡位”的摄影师们会否掉落贵重物品、密密麻麻的三脚架会否撞伤来往孩童……随着杨浦滨江段贯通开放,百年老船厂、东方渔人码头等景点串珠成链,于治理而言又是一重考验。

  善馨应急救援志愿服务中心就此孕育而生。成立三年多来,该团队吸纳了不少医护志愿者,风雨无阻地扎根于客流密集的杨浦大桥以西约2.8公里的滨江岸线,共制止和劝导283起儿童戏水和各种安全隐患事件。流动巡查的志愿者们,成为补上治理空白的关键。

  3033个小时。

  这是徐钧在上海志愿者网上登记的公益服务时长。其中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杨浦滨江。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来到这段岸线巡查。木栈道上的螺丝松动了、栏杆连接处的缝隙变大了……种种细微变化,都逃不开他的双眼,渐渐地,徐钧成了“行走的滨江通”。

  曾有人问他:“这段岸线走不腻吗?”徐钧总会回答:黄浦江畔的吸引力不止于四季风景,更在于一张张善意和煦的笑脸。

  家住杨浦滨江的摄影师赵明玉,跟拍了这段岸线十余年。她的相机里,有堤岸变化,也有驿站蝶变。这两年,相机画面中又多了一群人——巡江志愿者们。

  一身橘红色制服精神干练,敦实的模样令人生出安全感。这是她对徐钧的第一印象。点滴相处中,赵明玉相机里的巡江志愿者们变得立体生动。帮助跑步扭伤患者及时处理伤情、风雨天劝阻行人放缓步速……无数动人瞬间就此定格。

  她还记得,一次阴雨天,有位视障人士因视线受阻,未来得及看清前方的斜坡,一不小心直接摔跤倒地,手肘、头部轻微擦伤。正在巡查的志愿者们见状后,立即上前搀扶,并利用急救包进行简易包扎。在安全送离这位视障人士后,志愿者老严依旧放心不下,最终又冒雨返回,站在堤岸旁提醒过往行人注意安全。

  雨中的温馨叮嘱,为滨江岸线注入了融融暖意。

  善馨的守江故事,被市民政局等部门遴选为优秀项目,并面向全市志愿者宣传推广。“希望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守护好滨江岸线。”徐钧充满期待。

  奋力追梦时回首,家的灯火就在不远处

  家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每个人的温馨港湾。有了舒适稳定的居所,人们才更有安全感、幸福感,也会对城市产生更多归属感。

  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上海,海纳百川。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选择来到上海,是因为在这里能够把握机会、追逐梦想;而要让他们能够安心扎根在上海,就需要精准施策,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住房需求。

  对许多城市建设者、新市民、青年人来说,能不能“租得到、租得近、租得起、租得稳、租得好”,是最直接也是最朴素的心愿。

  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其中,“一张床”主要面向城市一线劳动者,“一间房”主要面向刚步入社会的新市民、青年人,“一套房”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创人才与家庭型客户。

  以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为例,“一张床”的类别中,提供面积为35平方米的房间138间,总共440张床,包含四人间和双人间两类户型,其中四人间人均床位租金500元/月,两人间人均床位租金900元/月。公道的价格,让刚到上海打拼的“初生牛犊”,也能够负担得起。

  其实,“一张床”所提供的不仅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意味着优质环境与美好生活。例如,在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有共享餐厅、图书角等生活空间,有篮球场、羽毛球场、露营草坪等户外活动空间,还有餐饮、理发、超市等商业配套区域。又如,普陀区最新为外卖小哥设立的“骑手新家”,房间内配置了洗烘一体机,社区里还有电瓶车充电换电设备。有小哥激动地说,细节太贴心了,就像住进宾馆!

  拎包入住、品质配套,“一张床”就是一个家。在这里,基层奋斗者、城市建设者们能够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能够被尊重、被服务、被理解,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也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期末,上海将累计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达60万套(间)、形成供应40万套(间)左右,全面健全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供应体系。截至2023年10月,两个目标已经分别完成77%和70%。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上海以人民为中心的决心与行动力,清晰可见。

  在上海奋力追梦,当你回首,家的灯火,人民城市为你而留。

  城市发展中的“人”,始终被惦念着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植根血脉的初心和使命,面向未来的身位与胸怀,最终都指向“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些年,上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治理依靠人民,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更优的供给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上海实施“一江一河”岸线综合改造提升工程,让“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努力建设“千园之城”,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全面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收官……特别是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等重点领域,持续为民生“加速”、为幸福“加码”、为生活“加温”。今年以来,上海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启动新一轮19项民心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好就业安居、养老托幼、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仔细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上海的行程,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从金融机构到科技创新园区,再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期待上海建设的,是勇立时代潮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民城市”;是探索共同富裕、创造高品质生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人民城市”;更是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实现高效能治理,在公平正义、开放包容、安全有序等各方面成为全球城市标杆的“人民城市”。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从制度构建的高度,把城市发展的普遍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结合起来,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新要求,为打造社会主义城市新样态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城市发展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

  面向未来,上海如何才能不负厚望重托,不断将人民城市理念落到实处?归根到底仍是“人民”二字。

  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关乎百姓生活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擘画“千年大计”,嘱托“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指导城市建设,强调“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聚焦城市治理,指出“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从规划到建设,再到治理,始终惦念城市发展中的“人”,始终心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新时代城市建设才能朝着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不断迈进。

  (来源:新民晚报、文汇报、人民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见物见人” 城市温度“水涨船高”
杨浦时报评论05“见物见人” 城市温度“水涨船高” 2023-12-12 2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