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电视剧《繁花》不仅引发了一代上海人的“回忆杀”,还引爆了上海文化的“热度”。“霓虹养眼,万花如海”,用《繁花》中的这句台词,来形容社区文艺的创新发展、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丝毫不为过。
“好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她看得津津有味,社区舞蹈队学会“新技能”,表演起木偶剧有板有眼,社区与院团结对共建的成果秀“花团锦簇”;“年轻学生与非遗的‘缘分’需要我们的引导”——社区江南丝竹展演中,她和民乐队的同学们不仅大展才艺,还与江南丝竹名家面对面;刚来中国不久的留学生,“足不出校”就参加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之旅。从国内师生、社区居民到海外学子,“非遗之花”在校园、社区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
火热扩建的“全民舞台”上,文艺形式“百花齐放”,非遗文化“潮”起来、“兴”起来,各位“民星”大放异彩。新的一年,杨浦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让“文化惠民之花”绽放四季。
“好看!”——社区与院团结对共建的成果秀“花团锦簇”
“好看!”近日,新江湾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居民胡女士正津津有味地看演出,长海路街道选送的木偶剧《小红军》,令她眼前一亮。激昂的音乐声在耳边回响,队员们手中的木偶穿梭在芦苇荡之中,活灵活现。“平时家里只有孩子偶尔看木偶剧,现在我觉得,这种形式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胡女士告诉记者。
当天,2023年杨浦区“百姓艺苑”项目为居民们奉上了“年度总结”成绩单——“百姓艺苑”社区与院团结对共建成果展演。
在社区文艺的“大家庭”中,木偶剧算是“小众”。木偶剧《小红军》的表演者是长海路街道社区舞蹈队。舞蹈与木偶剧能够擦出绚丽的火花,得益于社区与院团的结对共建。
十几年前,长海路街道社区舞蹈队与上海木偶剧团结对共建,这是队员们首次接触木偶剧。而后,上海木偶剧团来到舞蹈队进行指导,还原创了不少海派木偶精品,希望将海派木偶文化带进千家万户。
“剧团的老师很专业,也很耐心,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木偶剧表演水平,让我深深感到‘百姓艺苑’带来的便利,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长海路街道舞蹈队队员张秋红表示。
铜管五重奏《号手的假日》、舞蹈《丰收》、淮剧《党的女儿》、长笛《天空之城》、舞蹈《珊瑚颂》、杂技《单人造型》……这次社区与院团结对共建的成果秀,共有10个街道文艺团体以及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杂技团等专业文艺团队参演,文艺形式丰富,“百花齐放”,观众尽享视听盛宴。
专业院团的积极参与,无疑带动了社区文艺的发展,而社区文艺的发展也让专业院团获得了接地气的“给养”。
“与杨浦结对共建以来,我们在全区各社区陆续开启了木偶剧演出,很多观众难得接触这一艺术表演形式,觉得木偶剧非常神奇、有趣。未来,我们将继续在创作指导方式上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意、且把握时代脉络的作品。”上海木偶剧团团长助理柴玥表示。
“百姓艺苑”是惠民平台,一部木偶剧、一支舞、一首歌……都是杨浦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剪影。
“‘百姓艺苑’让我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享、老有所为。我们不但要在舞台上展示自己,还愿将这种发光发热的文艺精神带到社会上,带到社区里。”控江路街道世纪舞蹈团团长吉玉莲说,“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幸福的舞台,也是一场幸福的聚会。”
“年轻学生与非遗的‘缘分’需要我们的引导”——“非遗之花”在校园、社区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
学生群体,成为创新传承的新活力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传承,始终离不开肥沃的土壤以及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
何其乐是铁岭中学民乐队的一员,负责演奏中阮。2023年10月27日,她和民乐队的同学们在四平路街道江南丝竹展演中,带来一曲《打起手鼓唱赞歌》,收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对何其乐来说,展演活动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因为她在现场欣赏了周乐、阮弘、蒋薇等江南丝竹名家的表演。“今天我们不仅仅是表演,还聆听了很多老师的演奏,觉得非常享受,也非常荣幸。平时,我们在学校里每周都坚持训练,希望能继续深入学习,把江南丝竹的美告诉更多人。”何其乐说。
现场,上海财经大学、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分别演奏了《苏堤漫步》和《赛马》,同样赢得观众的好评。非遗项目江南丝竹历史悠久,极具地域特色,是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张闪亮名片。学生群体的参与,无疑为江南丝竹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江南丝竹在杨浦的流传,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三十年代的引翔港一带。周氏江南丝竹是江南丝竹的重要流派之一,源自周俊卿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创立的“沪东国乐研究会”,历经几代人的发扬传承,在海内外享有盛誉。2006年起,在四平路街道的积极牵头下,周氏江南丝竹第二代传人周惠担任队长,在社区组织了一批江南丝竹爱好者,成立了民乐队,催生了江南丝竹文化在四平路社区的“破土”。
当天,《周氏江南丝竹百年传谱》新书发布。周氏江南丝竹第三代传人周乐不仅是表演者,也是讲述者。
记者了解到,该书由周氏江南丝竹传承人周乐、阮弘、蒋薇共同编写完成,囊括了江南丝竹最经典的八首乐曲,即《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三六》《花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这“八大曲”的总谱和笛(箫)、二胡、琵琶、扬琴这四件主奏乐器的分谱,并附有乐曲说明和演奏技法符号。书中还包括“周氏丝竹史话”“周氏人物小记”等章节,收集了周俊卿的丝竹手稿影印版及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丝竹旧照,梳理了周氏家族的百年发展以及他们为江南丝竹保护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以前,江南丝竹的谱子通常是手抄的,难以规范地传承下去,一些正式出版的谱子也没有分谱。这一次,我们是把总谱、分谱出齐了,还附了音视频,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延续。”周乐表示。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持续创新非遗保护机制,积极开展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区系列活动,致力于让非遗文化“潮”起来、“兴”起来。
街道将江南丝竹列为重点“美育”项目,已在辖区多个学校成立校园传承点,基本实现了高中、初中、小学全覆盖;江南丝竹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已有十多年,由阮弘担任指导顾问,讲座、实践、互动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新时代光彩。
非遗走出历史、走出“屏幕”,带来新的江南文化表述
如今在杨浦,一场场线下体验活动正在让以江南丝竹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走出历史、走出“屏幕”,来到人们的身边。
“这些乐器一起合奏,让我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刚来中国不久,来自土库曼斯坦的同济大学留学生欧莉“足不出校”,就参加了一场中华传统文化之旅。
同济大学德文图书馆内,2023年同济大学“故土诗情”经典诵读展演暨第八届非遗高校行活动拉开序幕。
舞台上,指尖飞舞,乐声悠扬,身着古典服饰的江南丝竹市级非遗传承人阮弘携手三位团队成员,以扬琴、琵琶、二胡、笛子四种乐器,演绎着江南丝竹经典曲目《紫竹调》……
然而,这些“专业选手”并非台上的“唯一主角”。欧莉坐在台下看得入迷,来自南非的留学生鹿影则在台上,配合着江南丝竹专业乐手的现场伴奏,和同学们一起表演诗词朗诵《江南》。
鹿影说,江南丝竹音乐有一种神奇的治愈力量。“我很喜欢今天的江南丝竹音乐,它让我在表演时很平静,也引导着我踏准音乐的节奏来朗诵。我想我会一直记得这场表演,回国后,这也是一段很美好的回忆。”
从国内师生到海外学子,非遗文化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在日益增强。在阮弘看来,非遗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为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贡献着力量。“广大年轻人只是需要一个接触非遗的契机,慢慢地经历接触非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这一过程。”
记者了解到,“非遗高校行”作为区文化品牌活动,自2012年在杨浦发起,先后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
“其实,年轻学生与非遗的‘缘分’需要我们的引导。就以江南丝竹为例,年轻人要先接触传统乐器,然后慢慢和大家合奏,体会这种演奏的乐趣,再在此期间琢磨出新的创作,让自身的音乐进一步贴近大学生活、贴近新时代,带来新的江南文化表述。”阮弘表示。■记者 汤顺佳 王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