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老年群体,是杨浦“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圈内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圈内人”日益丰富的晚年生活,让“老有……”这个词组序列变得日益壮大起来。
“我们聚在一起比较开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不同的经历是不同的人生”,上午,70岁的她已经在“家门口”上岗,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可以上错菜,可以做错账”的“特殊”咖啡馆,承载着社区认知症老人的“咖啡人生”;“从没想过,舞蹈会给我的生命带来如此变化”,社区体育俱乐部内,已经跳了两个多小时的她满头是汗——排练室的镜子,映照出她的“舞蹈人生”……
从养老到“享老”,2024年,杨浦将以更优服务、更优设施、更优环境,让“圈内人”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
家门口的时光驿站,承载着他们的“咖啡人生”
“尽管地方不是很大,但我们在时光驿站聚在一起比较开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不同的经历是不同的人生……”新鲜出炉的蛋挞热气腾腾,满屋飘香;玻璃茶壶内水花翻滚,咕噜作响。上午,70岁的徐春花已经在殷行街道家门口服务站上岗,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大家一直问我累不累,我讲,累一点回去有助睡眠,对吧?之前我爱人因为突发心梗去世了,一时之间我接受不了,所以比较忧郁,不想出门,不跟人讲话。现在有事情做了,女儿很支持,我开心多了。”面对记者,徐春花侃侃而谈,完全看不出她患有轻度认知障碍。
2023年5月4日,殷行街道家门口服务站内的“时光驿站”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一家“可以上错菜,可以做错账”的“特殊”咖啡馆,徐春花等社区里的几位认知症老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前来做“店员”。时光驿站中的不同经历、不同人生,到了殷行街道社区文教干部李华的口中,成了《认知症老人变身“咖啡师”》的故事,日前,2023年度“我们的上海”市民故事大赛中,李华荣获“十佳故事讲述人”奖项。
“我没想到能够获奖,很开心有更多人关注认知症老人这一群体,我认为,有时来自社会的关爱与家庭的关爱同样重要。”李华说。
刘全美今年63岁,是时光驿站的店长之一。“他们过来,我们就耐心地教怎么做咖啡。生病是件痛苦的事,但是到了这里大家说说笑笑,有助于延缓病情的发展,挺好的”,刘全美告诉记者,“我感到肩上责任很重,每天看着老人们开心而来满意而归,我的使命感就越发强烈。”
据了解,殷行街道现有户籍人口13.75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6.72万,占总人口的48.91%。扎根社区一线,让李华对老人的生活状态更有自己的体会——“有些老年人是有意愿参加社区活动的,但受限于视力、听力不佳等身体原因,慢慢就变得孤僻了。”所以,在发出活动通知时,李华经常鼓励老人们多尝试、多参与。李华表示,孤老、独居老人等,居委会干部总是格外关注,积极引导他们多融入社区,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安康通认知症项目经理陆汝毅告诉记者:“老人们的需求很多元,甚至有很强的关联性和梯度性,所以如何更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建成家门口服务站,希望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多样化的服务,为认知症老人送上‘零距离的关爱’,助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对于未来,徐春花充满期待:“希望自己得到光以后再去照亮别人。我在积极动员大家走出家门,打开心扉享受生活。”
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和徐春花一样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人越来越多,杨浦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正持续完善。
2023年,杨浦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家、社区助餐点6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13家,同时,还为377户家庭进行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日间照料、喘息式照护、助餐……贴心暖心的为老服务在杨浦“遍地开花”。
2024年,杨浦将深入推进城区适老化微改造,积极探索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模式,提升综合性养老机构服务能级,深化“公益+市场”为老助餐运营机制,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排练室的镜子,映照出她的“舞蹈人生”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同时,也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好,换队形……”四平社区体育俱乐部的排练室内,已经跳了两个多小时的陈巧霞满头是汗:“我们一般上午9点准时集合,一直练到11点左右。”
光看身形与精神状态,很难想象这位“年轻”的四平社区健身舞队队长已经六十出头,“我以前从没想过,舞蹈会给我的生命带来如此变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陈巧霞笑着说。
退休前,陈巧霞在同济大学从事行政工作,几乎没接触过舞蹈。因此,当四平社区健身舞队邀请她加入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我再看看”。
“我担心,自己的身体条件不够好,适应不了。腿还有点静脉曲张,所以很纠结。”陈巧霞告诉记者,“当时社区的文艺团队很多,不过后来看了一下,我既不会唱歌,也不会乐器,好像还是舞蹈容易上手些,也就加入了。”
那时,队友们早已在排练一支新舞蹈,备战比赛,她一时间难以跟上节奏,动作记不住,急得团团转。不得已,她找到当时的队长帮忙“开小灶”,每天队友们排练到中午散场,她就留下来学习、加练,一遍遍调整动作。排练室里的镜子、把杆,成了陈巧霞“最好的朋友”,“我就想,至少要跳到和大家一样水平。所以人家走了,我还在学,人家过周末,我还在学。哪怕花再多功夫,我也不怕。”
就这样,陈巧霞在队中一次次经历了比赛的考验,提升舞技的同时,与队友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她们亲如姐妹,常在排练间隙交流经验,聊聊家常,有时还会相约一起出游。
2021年,曾经“难以跟上节奏”的“小白”当上了舞队队长。山东、福建、北京;上海市市民运动会、上海市广播体操展演活动、上海市第九套广播体操联赛……陈巧霞与队员们的身影,出现在全国不同省市的各类赛事中,获得无数奖牌、奖杯,健身舞也随之变为四平路社区体育类项目的一块金字招牌。
刚退休时将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加入舞队后却发现,人生还有更多风景,这是整个舞队的“共识”,家人就是她们强大的“后援团”。陈巧霞全家都是她的“粉丝”,“全家人双手赞成,让我成为我自己。退休前忙工作,退休后忙生活。现在,跳舞就是我的生活,我爱跳舞,我愿意将更多时间奉献给舞蹈!”
“右手举高一点。这个动作一定要‘啪’地定住,不能拖泥带水……”悠扬的音乐声中,她们时而脚步如雨点,动作急促,时而缓缓扭动腰肢,这是第六套海派健身秧歌《海上丽影》。彼时,因为要登上上海城市业余联赛“陆家嘴杯”上海市健身秧歌总决赛的舞台,她们正在为此加紧排练。
《海上丽影》的动作,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动作幅度较大,对舞者的要求不低。舞队每周一、三、五排练,如是备战比赛,排练频率会增至每个工作日。“队友们都很配合,不管是加大力度排练,还是改编舞、换动作,她们都支持。”陈巧霞说。
大家辛勤的汗水,结出了硕果。最终,四平社区健身舞队获得上海城市业余联赛“陆家嘴杯”上海市健身秧歌总决赛银奖。
如今,陈巧霞将自己多年来参与演出的所有照片、与队友们的旅行照,都存入了平板电脑,闲暇时就翻出来看看,只为重温当时的快乐,“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全力以赴,既为社区争取荣誉,也要展示自己的风采。我们退休了,但我们还没老!”
■记者 汤顺佳 王歆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