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文化”,如何绽放新的光彩
  劳模黄宝妹谢幕时登台,感谢演员们呈现了精彩的演出。■叶辰亮 摄

  在杨浦滨江,登上层叠错落的“空中花园”绿之丘,可一览黄浦江两岸美景。■资料图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2023年极不平凡,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在新征程上高举起党的文化旗帜。近日,2024年度上海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举行。会议要求,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原创沪剧《黄宝妹》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93岁黄宝妹遇见舞台上的“自己”;上海民营院团2024年创作题材规划会举行,一波舞台新品正在“赶来”;上海杨浦生活秀带荣获“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文物保护利用,继续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新的一年,上海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贡献。

  93岁黄宝妹遇见舞台上的“自己”

  据文汇报 看完沪剧《黄宝妹》第一幕,坐在台下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就湿了眼眶,感慨“这就是我真实的生活。”近日,由上海文慧沪剧团和上海东方宣教中心合作出品的原创沪剧《黄宝妹》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93岁高龄的黄宝妹精神矍铄,谢幕时走上舞台与剧中的“宝妹”激动握手,共同接受观众们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

  沪剧《黄宝妹》讲述了黄宝妹为新中国纺织事业无悔奋斗的动人历程,亦将目光投向其退休后热心公益事业、服务社会的故事。台上转动的纺纱机、缕缕纱线织成的纱幕一下把人带回过去的年代。舞台上的纺纱机是按照车间里的机器原样复制,主创团队的这份用心也让黄宝妹点赞:“真的蛮好的!”剧中,黄宝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出场亮相,胸前的党徽始终熠熠生辉。原来创排作品期间,主创团队曾多次到黄宝妹家中采访。接待剧组时,老人胸前总是端端正正地佩戴着党徽,让导演吴佳斯感叹,“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老人对信仰的坚定不移。”黄宝妹的乐观开朗也深深打动了编剧蒋东敏,“老人的嘴角始终洋溢着笑意,这份达观的快乐发自内心,充满能量,感染着周围的人。”

  排练《黄宝妹》的两个月里,演员缪佩红因为表演难度大不止一次起了放弃的念头,可最终在“反反复复擦干泪水”中坚持下来。“黄老师的事迹平凡却伟大,在戏剧舞台上,越平凡的东西表演越是困难,只有不断地体会揣摩人物。”剧中,她从黄宝妹12岁少女时期一直演到退休的年纪,表演时间长强度大,几乎没有下台的时间。为了赋予角色更多生活气息,在表演中,她捕捉到黄宝妹“爱美”这一性格特点。舞台上和生活里的黄宝妹都是爱美的,她要让全国人民有好衣服穿,自己也喜欢漂亮的连衣裙。“黄老师对美的追求,是中国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劳动者对时代进步的自信。”缪佩红说。

  “黄宝妹和她那一代纺织女工身上最感染我的,是她们的朝气。”蒋东敏表示。前期准备过程中,她先后去了纺织博物馆、棉纺厂老厂房实地采风。黄宝妹的大半人生都在纺织车间为新中国的纺织业奉献,生活中她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孩子孝顺。主创团队不为追求戏剧矛盾刻意虚构故事,而是真实、朴实地反映出那一代纺织工人的精神面貌。

  “青春气质”也是吴佳斯对于《黄宝妹》整体风格的定位。沪剧《黄宝妹》强调多媒体与表演的融合使用,拓展了舞台表现空间。由黄宝妹本人出演、谢晋导演的电影《黄宝妹》与大量新闻纪实镜头贯穿剧中,既勾起了人们浓浓的回忆,也突出了作品的时代感。作曲汝金山牢牢抓住“爱”与“情”两个关键词,女主角黄宝妹的唱腔糅合丁派与杨派特色,由文慧沪剧团艺术总监杨音饰演的男主角“吴华芳”则充分发挥王派的深情优雅。

  对于新中国、对于上海来说,纺织业都是支柱产业。沪剧《黄宝妹》带领观众回顾了这段珍贵的回忆。“黄宝妹老师自始至终关心创作,不厌其烦地接待创作团队的采访、询问。”文慧沪剧团团长王慧莉表示,在观看联排之后,黄宝妹还对剧中一些细节“较真儿”,提出不少修改意见,帮助全剧精益求精,“差不多每天一个电话询问进展,鼓励团队。”

  据王慧莉介绍,《黄宝妹》创排前后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去年剧团先推出了小戏《纺织仙女》试一试水温。“做一部现实题材,讲述上海先进人物的大戏一直是我的愿望。”如今,梦想成真,黄宝妹也为这部作品竖起大拇指。首轮演出后,沪剧《黄宝妹》将于3月开启社区和校园巡演。“我们将推出适合不同场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版本,以及以该剧片段为主体的文艺党课,今年预计演出80场。”王慧莉说,“希望通过《黄宝妹》,让更多人了解黄宝妹的故事,也同时爱上这座城市的剧种沪剧。”■王筱丽

  一波舞台新品正在“赶来”

  据新民晚报 怎样根据市场调整思路,先人一步抓住热门题材推出有影响力的作品?怎样合理规划有限资源,搭准时代脉搏打造兼具社会效益的口碑之作?由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组织举行的上海民营院团2024年创作题材规划会日前在沪举行,院团长们交流过往经验,并纷纷亮出新一年度的计划表。

  演员有演员的“自我修养”,团长有团长的“自我要求”。从《白蛇惊变》到《赵氏孤儿》,开创一年一部中国原创音乐剧、挖掘中国传统题材新表达的导演徐俊,带领团队不断向前迈进。

  去年,他又交出了新答卷——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这是这部经典首次被改编成音乐剧。在同为音乐剧的中国悲剧《赵氏孤儿》大获成功之后,徐俊坚持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注入具有东方审美内核的时尚表达,推出的音乐剧《哈姆雷特》也颇受欢迎。他选择的是梁实秋的译本:“其扎实深厚的国学功力,也能看到当时西方新潮思想的激荡与融汇。”严谨又深刻,诗意与流畅是他追求的美学风格。

  已酝酿筹备两年的音乐剧《LADY M》,将于2月26日建组。该剧取材自莎士比亚又一部经典《麦克白》,只是故事聚焦的是麦克白的夫人。徐俊将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让观众开放式观演。演员阵容“中外联合”,除了中国优秀演员助阵以外,来自伦敦西区的音乐大咖也纷纷加盟该剧,女主角则由蜚声世界的欧洲音乐剧一姐玛雅·哈克福特(Maya Hakvoort)担纲。预计该剧将于5月9日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

  中国首部以工人新村为题材的大型话剧《暖·光》在去年11月初首演,修改后将于今年再度回归YOUNG剧场。这部由上海现代人剧社与中国文联上海两新文艺基地制作演出的剧目,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时代的记忆,展现工人家庭的生活与城市发展的浪潮。该剧还将为即将落成的杨浦文化馆开台,并转战长宁为天山新村的老住户演出。

  凭借《疯狂理发店》破圈吸粉并创下1.2亿票房的开心麻花剧场,2月初将在上海大剧院推出麻花岁末大戏《致新年快乐》。作品特邀导演马俊丰操刀,主演阵容中既有兼具颜值和演技的刘令飞,也有在舞台剧《繁花》中饰演陶陶的顾鑫。不同于麻花以往的爆笑喜剧,这部套着喜剧外壳的作品带着几分忧伤、结局近乎悲壮,观众将能感受笑中带泪的深刻和感悟。

  此外,“小韦伯”当家人申俊磬也透露,讲述上海滩最后一家公共电话亭故事的独幕剧《小花园电话亭》也将于今年和观众见面。据悉,这些新作都有望作为2024年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获奖作品赴长三角展演。■朱渊

  文物保护利用,继续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

  据新华社 沿杨浦滨江栈桥散步,耳畔吹来的徐徐江风,也拂过紧邻桥侧的百年水厂;登上层叠错落的“空中花园”绿之丘,一览黄浦江两岸美景,也发觉这曾经的烟草仓库就是景观本身。

  这是记者漫行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两个片段。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如今的“生活秀带”,“示范区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以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让文物建筑、工业遗产‘活’在当下。”上海市杨浦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带动提升全国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要引导社会力量有效参与文物活化利用,充分释放人民的智慧、社会的活力,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入住苏州畅园外围建筑改造的酒店,品味园林造物和江南神韵;走进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领略“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文明之美;在辽宁旅顺口近代建筑群间展开一场研学之旅,感悟“半部近代史”中厚重的家国记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丰富的文物保护利用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拓展了百姓文化生活,还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让文物在利用中获得更好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为美好生活赋能添彩。“以示范区创建赋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文物保护利用赋能社会经济发展,以文物工作更多成果赋能人民美好生活。”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说。■杨湛菲   施雨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上海文化”,如何绽放新的光彩
杨浦时报文化05“上海文化”,如何绽放新的光彩 2024-01-25 2 2024年01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