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城市要为人服务,梦想之城的重要使命,便是人人都能在上海这片热土上拥有舞台、成就梦想、实现价值。正因如此,一座“梦想之城”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资料图

  ■茅冠隽 刘雪妍 屠瑜 周人杰

  上海,“魔都”二字,天然蕴含着一种“任何奇迹都能发生”的神奇吸引力。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是上海的使命。这个使命很宏大,也很具体,除了体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空间、大街小巷等城市细节上,还体现在城市与人的深层互动上。

  公园城市,不是简简单单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新版“社区云”通过为街道提供400余个数据共享接口、归集近600张各类库表和超2.2亿条数据,让社区工作者实现填报减负,把更多精力放到解决居民实际问题上……

  在上海,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热土之所以热,正是因为活力的涌动,因为想象力的澎湃,因为无限可能的存在,因为“魔都”处处有奇迹。

  不是简简单单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

  如今,“公园城市”成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新热词。在1月2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上海市市长龚正表示,他心目中的公园城市不是简简单单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要努力把城市变成一座大公园,实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无界融合。上海在推进中主要聚焦三个“量”: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和优化存量。

  增加公园数量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础。去年全市新增公园总数162座,上海累计公园数达到832座。今年将新建120座公园,按计划到明年底,上海要建设成为千座公园城市。再用10年时间到2035年,力争建成两千座公园城市。一个个具体数字的背后,是政府对人民的承诺,体现上海打造公园城市的决心。

  比空间建设更难的,是公园品质的打造与锤炼,是让市民切切实实感到“家在公园中”的美好。龚市长说,在提高质量上,重点是要加快建设“一江一河一带”高品质的生态空间,特别是打造“一大环”加“五小环”的环城生态公园带。

  在优化存量上,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公园+”行动,加强公园与体育、文化、旅游等功能的融合;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公园拆墙透绿,推动公园24小时开放。目前全市超过六成的城市公园已经实现24小时开放,今年按计划新增30座,让公园和绿地更好为民所享。

  位于杨浦区国秀路300号的新江湾城公园,已于去年10月实现24小时开放,目前正在进行改造提升工作,将通过无界融合、开放共享、品质焕新等方式进行打造。具体包括:将政和路及国秀路边界打开,优化交通组织便于游客进入,实现公园的开放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运用“公园+”手法,升级健身及儿童活动空间,打造疏林草地并划定帐篷区,新增五人制足球场、市民园艺中心及服务驿站;进行植物、灯光等设施的综合品质提升,确保公园四季有花可赏、有景可游等。

  公园城市不只是在城市中造大公园,而是要打开空间把高品质的生活、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逛一逛办公室附近的陆家嘴中心绿地,是金融白领施女士午休时间的必备功课。几个月前,施女士发现,公园不仅拆除了大部分围墙,还开出了一个咖啡空间。因为有每年举办陆家嘴咖啡节的文化基因,加上周边居民、白领的切实需要,2023年,陆家嘴中心绿地选择把“公园”和“咖啡”融合起来,又结合“拆围透绿”工作,将绿地空间进一步和城市空间相融合。

  公园城市建设的另一重点则与当下“城市更新”“旧区改造”联系紧密。在这种语境中,密布在居民生活空间中的“口袋公园”建设成为城市公园另一个重要趋势。有不少小公园被用来解决城市废弃“盲区”的遗留问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漕溪花园位于漕溪路地铁站一侧,原有空间较为混乱,改造后规范了地铁站周边停车、拓宽了前往地铁站的道路,还设立了居民共治的“清风驿站”。值得一提的是,园内移栽了银杏、樱花、八仙花、月季,铺设了大面积草坪,周边居民赏花、观叶有了好去处。

  公园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更强调人与自然互动,公园和周边环境融合,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修建大面积精致的景观,却与居住者不发生关系。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

  真抓实干、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

  在上海杨浦区,新版“社区云”通过为街道提供400余个数据共享接口、归集近600张各类库表和超2.2亿条数据,让社区工作者实现填报减负,把更多精力放到解决居民实际问题上。“现在好了,居委会干部在手机端就能完成所有的居民告知工作,我们更省心了,居民也更方便了!”四平路街道工作人员如此感慨。

  抓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要求真务实抓落实”时语气坚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啊,就像‘牛皮癣’,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坚持为基层、企业减负,让干部群众的精力真正花在干实事上。”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必须不断健全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自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开展以来,一系列举措,一年年推进,为基层松绑减负、促干部担当作为,凝聚起全党上下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精简会议与发文数量,把干部从会议和文件中解放出来;科学评价干部政绩,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及时纠正随意增加村级组织负担的行为,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基层减负有“量”更有“质”,重“形”更重“效”,形成了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的实干氛围。

  切实为基层减负,要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针对新变种、新现象大兴调查研究,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基层减负务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准地区性、行业性、阶段性特点深入推进精准治理。

  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关键要在建立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上下功夫。制度建设是长远之策、根本之策。比如,打破“数据孤岛”,规范各类政务APP、账号与工作群组的建设、使用和安全管理,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以严密制度约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抓住普遍发生、反复出现的问题深化整治,建章立制、久久为功,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才能让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真正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加强真抓实干的作风建设,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要清醒看到,基层负担重、减负难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努力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必能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共抓狠抓落实的好局面。

  人人都能拥有舞台、成就梦想、实现价值

  上海,“魔都”二字,天然蕴含着一种“任何奇迹都能发生”的神奇吸引力。

  这里老洋房与摩天大楼辉映,江南韵味、海派风情、红色文化交融;这里背靠长三角坚实广阔的腹地,直面广袤太平洋;这里潮起潮落,风起云涌,机遇无限,吸引无数人前来追寻梦想。

  2015年,库克刚担任苹果CEO不久就来到上海,称此处是“一个任何梦想都能实现的伟大城市”。

  一座梦想之城,该是什么模样?一座梦想之城,如何包容万千梦想?

  梦想之城,首先是有活力的。一座有活力的、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的、新陈代谢健康有序的城市,才能成就万千可能。

  2023年,上海超额完成“两旧一村”改造,统筹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在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有机更新中,一个个梦想变成现实,将城市筑成丰饶之地。

  这种活力,不仅体现为城市的发展、变革,还体现在城市梦想的深化演进上。

  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座城市都承载着特殊的期许——从青龙港到苏州河,再至黄浦江,面向太平洋,从“三个中心”到“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从注重经济、建设等“硬指标”到强调文化、生活、治理方式等“软实力”,“上海之梦”的每一个侧面、断面,都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添加着生动的注脚。

  有活力的梦想之城,深层气质来自上海的精神和品格。浦江奔流,潮涌浩瀚,造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让上海兼具传统与时代、兼容传承与创新。正因此,上海才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才令无数人心驰神往。

  梦想之城,还应是有“明天”、有未来的。翻开政府工作报告,种种明天的愿景,令人心神振奋——进一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进一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进一步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进一步”,意味着立足现有基础而设立的可实现的目标,而非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目标。在这种目标驱动下,一个个昨天的梦想变为今天的现实,而今天的梦想,又将在未来某一刻变为现实。

  “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这是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生前的一句自白。钟扬的故事曾经感动整个上海、感动整个中国。在怀念钟扬时,很多人还会反复援引另一句话: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

  “善梦”与“做梦”,一字之差,却有微妙而深刻的差别;“想到”和“得到”之间,还差“做到”。善梦者,不仅能将梦想化作理想与目标,使之不再虚无缥缈,更能将梦想化作实践与行动,使之不断接近直至终成现实。一点一滴的进步,脚踏实地的前进,是梦想逐渐变成现实的保障。

  “我的未来不是梦”,要实现这点,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城市,都需要底气和基石。对上海来说,这种底气来自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来自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来自开放创新的发展环境,来自这座城市骨子里对规则的恪守、对规律的尊重。

  正因如此,上海才能当好“施工队长”,以源源不断的生动实践把宏伟蓝图高质量转化为实景画。上海的逐梦之旅,不仅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未来,也影响着更大区域、更广时域的发展格局。

  梦想之城,更应观照到每个个体。梦想在远方,更在每一个人的脚下。上海是逐梦之城、圆梦之城,机遇就像繁星般遍布城市的角落,每个梦想都有机会在这里生根发芽、拔节生长。

  归根到底,城市要为人服务,梦想之城的重要使命,便是人人都能在这片热土上拥有舞台、成就梦想、实现价值。正因如此,一座“梦想之城”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是上海的使命。这个使命很宏大,也很具体,除了体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空间、大街小巷等城市细节上,还体现在城市与人的深层互动上。人们脸上的表情是否展现出安心、泰然、信心满满,这是衡量一座城市品质和活力的重要风向标。

  在上海,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热土之所以热,正是因为活力的涌动,因为想象力的澎湃,因为无限可能的存在,因为“魔都”处处有奇迹。在这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温度,也有“雨过天晴白云飘”的惬意。

  安居梦、创业梦、科研梦、振兴梦……无数个体在成就自己梦想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座伟大的城市。城市和人,就这样不断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上海是一座不断创造奇迹的城市。伟大时代赋予上海光荣使命: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要实现这些梦想,靠的是千万个不舍昼夜的追梦人,是他们造就了这座生机涌动的梦想之城,造就了光景日新的逐梦时代。

  这些追梦人相信,在上海,不管国籍、年龄、专业、背景如何,只要足够努力,未来就会有无限可能。这种信念,就是他们拎着箱子、带着热血和梦想来到上海的理由。这座城市总是细心呵护一个个梦想。那些曾经怯生生来上海追梦的少年,最终在这里扎根,把这里当作家乡。他们相信,“只有看到未来,才会有未来”。

  (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杨浦时报评论05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2024-02-06 2 2024年0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