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慧”,如何在养老院“掷地有声”

  编者按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同时,与高质量发展融为一体的民生工作也将因此受益。

  经济发展产生了质变、城区面貌发生了蝶变、人民生活实现了跃变,杨浦走过二十年的创新发展历程,抖落一身的“锈迹”,华丽转身为迸发科创活力的“生活秀带”。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埋头于一串串数字、代码,实实在在服务于人的高品质生活,才是其最终目的。“拒绝‘水土不服’,拒绝花哨,好用为上”,本期带领读者到杨浦的“智慧养老院”看一看,科技手段为老人们提供了哪些人文服务。

  “抖一抖就能放松全身,这个很有意思的。”上午,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阳光康健驿站内,82岁的陈世平坐在智能垂直律动沙发上“抖”起来。一旁的电子显示屏化身“运动康复师”,正同步出具运动调查报告,记录她的运动时长、消耗能量等数据。

  “王伯伯,你好。午睡睡得好吗?我们护理员今天给您添衣服了吗……”下午三点,杨浦区红日养老院内,管理员秦刚正用智能管理小程序巡回查房——进门前扫码,确认房间号,进门后依次确认老人身心情况与冰箱、衣柜内整洁度,将情况第一时间录入手机端系统……

  日前,杨浦已经启动“暖‘杨’惠老”项目,智慧赋能依然是重点。今年,杨浦将继续推进智慧养老院和3家“互联网医院+养老院”建设。

  毫无疑问,“智慧”二字是否在养老院“掷地有声”,老人与从业者的感受是“核心指标”。

  “数字大脑”里装着老人的“运动档案”

  智能垂直律动沙发、智能全身有氧健身车、智能全身协调训练机……杨福院阳光康健驿站内,几乎每台设备都与智能有关,不仅联网,还经过了适老化改造。老人操作起来不像年轻人在健身房里那样大汗淋漓,而是强调“适当、温和地运动”。陈世平爱用的智能垂直律动沙发就是其中“典型”,通过抖动按摩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并对全身舒压,缓解酸痛,让老年人不太费力地开启“被动运动”。

  92岁的罗学文则最爱远红外气血循环机。每次来,他在里面一坐就不想起身。“以前在家就喜欢泡脚,买过一个类似的智能泡脚桶,现在院里添了这台循环机,我大半个身子都可以‘浸’进去,真像在泡澡一样暖暖的,舒服!”

  这座阳光康健驿站由杨浦区残联捐赠,去年一开放就深受老人们的欢迎,也成为助推杨福院“智慧养老院”建设的一大功能性设施。

  “智慧”,还意味着“数字大脑”。所有健身设备均可为老人开设个人账号,登录后使用,便可将健身康复数据上传云端,形成个人档案。“先看老人上一次运动了多久、间隔频率怎么样、身体适不适应,我们再根据这个对下一次运动进行调整和指导。因为老人们年纪都比较大,我们每次开放都至少安排3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协助指导。”工作人员罗鑫说。

  记者采访时,与陈世平一同来的还有不少住养老人——一位老伯踩着智能全身协调训练机,“发誓”要突破上一次锻炼的“纪录”;一位阿婆抓住智能肩颈拉伸练习机左右开弓,十来分钟气不喘……

  2022年12月,上海市民政局印发《上海市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去年,智慧养老院建设列入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放眼杨浦,今年,区民政部门发布“幸福养老”服务清单,要做好“老有颐养”三篇文章,其中就包括“智慧赋能文章”,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

  目前,阳光康健驿站仍在不断升级中,让老人们身边就有“智能运动康复师”不再是“纸上谈兵”。杨福院负责人乔毅皓对于未来功能的健全与优化有了更多思考:“老年人的设备要智能化,但也要简单化,不能扩大数字鸿沟。”

  上门查房“一键通”,公开信息“一屏观”

  养老机构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但智能化的同时也不能“一味智能化”。站在人性化、精细化管理的角度,“智慧”服务住养老人,也须服务养老院工作人员。

  红日养老院内,用智能管理小程序巡回查房的秦刚,如发现有任何细节不达标,他会在系统内点击“整改”,要求护理员快速整改。对于当日有生病、心情差、刚入院离院等特殊情况的老人,管理员也会标注“重点关注对象”。

  “碰到重点关注老人,我们每天都会进行情况跟踪。查房时,首先关注的是老人,再去看房间里护理员的工作状态。”秦刚说,“现在把智能管理系统做成小程序,我们就随身带着手机查房,随手录入信息,不用先手写再回办公室重新录入了,很方便。”

  “一键”即可浏览院内当日查房情况、老人出入情况、院内管理情况等……所有数据,这边刚输入,另一边就顺着网线直通院内一网管理系统,出现在院长张洲丽的电脑上。张洲丽告诉记者,这个系统使用至今,最大的优势就是省去重复劳动,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以前上下信息传达不够畅通,时常这个人给一个报告,那个人给一个报告,我不停地看,其实这些报告中的不少数据是重复提供的,浪费时间。现在我想找什么数据,鼠标一点就全能了解,不用辛苦大家跑腿了。”

  红日养老院的一楼有一张大屏,24小时显示院内一周食谱、老人入院离院情况、近期文体活动等可公开信息,方便住养老人及其家属查看。“一块大屏,护理员最关心的是老人身体情况,老人最关心的是当日天气和文体活动,家属最关心的是近期食谱……一网通达全部、信息公开透明,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张洲丽说。

  筛选掉“水土不服”、花哨无用的,一切都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说话

  科技出自人的设计、制造,最终也是服务于人。

  乔毅皓和张洲丽同为“养老人”,对于智慧养老院建设,有共同的感受——绝非堆砌各种“酷炫”高科技设备;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老人体验,才是智能化设备服务于人的根本宗旨。

  “我们院向来乐于‘开放’,尝试所有新鲜的事物,所有的试点我们也都很愿意接受。使用一些新设备、新系统,对我们是一个促进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发现它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些觉得很好,我们保留下来,有些用了后觉得不过如此,那就果断停用。我们不想要花里胡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实用。”乔毅皓说,“我们一直认为,所有智能化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人服务。科技改变生活,但是人文改变服务。我们是用科技的手段,为所有住养老人提供人文的服务。”

  其实,杨福院的智慧改造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杨福院就启用了内网管理系统,成为全市首批智能化改革的养老机构之一,将老人档案、护理记录等集中整合在后台,方便管理人员查询。近年来,随着民政部门的要求日益提升,内网管理系统也不断升级,住养老人的请假情况、健康档案、护理信息等“一网统管”,连老人请假出门都可“一键”搞定。

  而且经过时间的考验,这套“最朴素”的内网管理系统,在院内留存最久、好评度最高,“跑赢”了曾试点使用过的可移动服务机器人、智能感应床垫等多种高科技设备。

  “以前家属来接老人离院,可能人都到门口了,我们的出门单还没送到保安室,就容易耽搁。现在就很方便了,我们电脑上操作一下,保安室就能收到消息,这个内网管理系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帮助。”管理人员郭萍说。

  这与上文中提到的红日养老院的一网管理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养老人”的眼中,为老服务中的高科技,需要在千百日的实操中大浪淘沙,筛选掉“水土不服”、花哨无用的,一切都要用实实在在的效果说话。

  张洲丽说:“使用线上管理系统之初,我们要把过往数据全部录入,很繁杂很累,但是做好以后,我们就能享受到‘智慧’的红利,工作效率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我们也有更多时间优化其他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提升老人的体验。”

  ■记者 汤顺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智慧”,如何在养老院“掷地有声”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智慧”,如何在养老院“掷地有声” 2024-03-14 2 2024年03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