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跑者

  ■陈茂生 文

  若无意外,手机跑步小程序中“累计里程”数日后就会显示“8000公里”,这是这几年晨间跑步的总跑量。

  缠个手机臂带,做完准备动作点击屏幕“3、2、1开始跑步”,距离、时间、步频等一众数据记录得清清楚楚。

  刚开始跑,沿两幢住宅楼“兜三圈、100个拉伸”为一组,每次三组约3000米;以后到小区外的马路跑5公里,逐步增至7公里,觉得身体还行就加点码。

  “跑三休一”,刮风下雨暂停,月跑量150公里为目标。沿用当年工厂做法“抓前不抓后”,上旬跑60公里有余、中旬须完成七成跑量,最后十天轻松达标,月底休息两天“逛西湖”然后再次“打老虎”。

  虽然实际跑量应该更多些,但用数据说话最硬档。相比跑界“大咖”“达人”天花板般的跑量,8000公里还很“见拙”,但仍窃喜,因为其中有很多不易和努力。

  十多年里已习惯于围绕清晨寂静街区独自奔跑,只有“沙沙”脚步声和有节律的呼吸声陪伴。教程上说此时要“放空一切”,但每跑一圈感受都不同,有东方欲晓朝霞绚烂;有四季轮回荣枯交替,也有跑者相遇挥手招呼,更多是在“到下一棵树就停下来”还是“再再努力一下”的犹豫中,路上汽车、行人渐渐多了起来,终于听到提示“您已跑步7公里,用时……”缓缓收住脚步并摁下结束键。

  此时若是夏季,一定大汗淋漓狼狈不堪;若在冬天,必然血脉贲张气宇如虹,但都感觉浑身轻松、经络通透,新的一天开始了。

  上年纪的会把“这点年纪看不出”当作最好的褒奖。前些年参加几次线上线下路跑赛,抽屉里藏着好几块完赛奖牌,感觉和年轻人并肩奔跑,不用美颜也不用装嫩就已彰显“我还年轻还很行”,回家后能在“朋友圈”嘚瑟一整天。

  一过65岁,很多赛事报名系统就进不去了,难免失落。秋高气爽时节,各地马拉松相继“开跑”,手机视频里看到精神矍铄的跑者三小时跑完“全马”仍气定神闲,不由真心钦佩也自叹弗如。

  掰掰手指头,跑步以来“毛估估”跌倒在地七八次,所幸都无大碍,每次分析原因,路面有坑、杂物绊倒或者脑袋晕乎?回头想想:跑步实质是体力、心理的孤独修炼,“嘉年华”般欢呼鼓掌只是旁人激励,网上各种跑步教程视频,各种进阶标准甚至模拟的掌声欢呼,不必过于当真,只为健体强身,怎么适合怎么来,得告诫自己合理控制步频不求速度,在陌生道路跑步更需当心。

  有不少熟悉的朋友、同学关心:“膝盖怎么样?”甚至有爱心“警告”:“生命在于不动,当心老了瘫床上”,所以特意做了膝盖、脊柱的磁共振检查,医生结论:“一切照旧”。既然如此那就照旧,也因为多年积习难改,不跑比跑更难受。

  因跑步还成了周围小区“名人”,是未曾想到的收获之一。每日早上,与小区门口等客的小车司机擦身而过并点头致意;早起散步的老夫妇迎面相遇也会关切询问“几圈了”;电动自行车满载刚采摘蔬菜的大妈用大嗓门鼓励几句,又心急火燎去赶早市了。

  某日有位年轻跑者“蹭蹭”从后面追上来,随口一问:“几公里了?”

  “10.5公里。”

  小伙子随后又说:“老爷叔结棍,就是看到你跑嘎多年才开始锻炼的。”

  原本有点滞沉的步履顿时感觉轻松很多。

  跑步需要毅力、付出体力还要承担风险,摔跤难免伤病同行,对减肥的“贡献率”也并不太高,但看到体检报告里大多数项目“正常”,心肺功能明显提高,因多巴胺分泌量增加还“常乐呵”少忧郁,两者相权就看如何取舍了。

  因为跑步,习惯了早睡早起,但每天起床前依然会有“灵魂”拷问:“跑还是不跑?”答案明确且唯一,只要跑,不论好赖,都会有收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English Edition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闪烁的石板桥
阿娘喊我回家吃饭
在水之涘
我家的三角梅
跑者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跑者 2024-04-30 2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