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创上海,如何点“新”成金

  杨浦,打通校区、社区、园区,“毕业到创业”零距离,打造“创新秀带”。勇于把校园周边最好的资源,配套给辖区内复旦、同济、上财等高校做成果转化,成就了杨浦18万在校大学生,源源不断的“18岁”创新活力,在金融危机、疫情冲击等时期“逆势增长”,被称为“杨浦有股劲”。■资料图

  ■王永前 周琳 董雪 姜微 李义平 张嘉明

  2024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主动服务国家战略,2023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增长至2013年的三倍以上;科创板首发募资额和总市值位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助力上海经济体量突破4万亿元大关……

  5月10日,新修订的《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表决通过。这部“温暖”之法,用制度“呵护想象力”。新修订版本里,明确上海要建设“基础研究先行区”,在选人选题、经费投入、组织评价等方面创新管理机制,开展先行先试。首提“先行区”,对标的方向说到底就六个字:高风险、高价值。

  闯在基础研究“无人区”,创在体制机制改革生态田,育在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上海正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为创新种子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加快从“建框架”向“强功能”推进,迈向科技强国建设的下一个十年。

  政府部门做好科学家的“后勤部长”

  大模型最火热的当下,上海的有关领导在调研时,经常问科学家的是:“这或许是率先走通的一条路,但它一定是成功道路吗?是唯一一条路吗?”

  完全有可能有另一条路,探路,还依赖基础研究再突破。

  2024年初,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揭牌,拟通过10余年努力,向人工智能的基础——数学发起长时间攻关。用研究院副院长胡森的话就是,“不要求论文一大堆,但要对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世界级、原创性贡献”。

  为此,研究院设置长周期的评价机制、有全球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小到提前给科学家租房,大到团队整建制落地,政府部门做好科学家的“后勤部长”。

  装修时数学家们提出一个“小要求”:无论是走廊、会议室,还是办公区、休闲区,都安上黑板,让大家把“突如其来的灵感”记下来。短短几个月,研究院吸引了40余位知名数学家,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曾有过一段精辟的比喻,在某一领域新技术突破前,我们需要培养“探险家”,看到新天地。之后“探险家”们可以做“导游”,带着别人在这一领域做科研,并成长为新领域的领军科学家。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更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上海重点围绕完善选题和任务形成机制、扩大基础研究多元投入、优化科技资源聚焦配置、深化分类评价改革等,不断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带动性布局。

  十年耕耘,稳扎稳打。上海基础研究投入,从2013年的54.87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80.59亿元,近10年平均增长14.15%,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升至9.11%。2014年,上海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国际顶刊上发表论文仅20余篇;2022年和202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20余篇,其中封面文章的全国占比稳居前列。

  “科创立区”,一区一科创品牌,既结合区内资源禀赋、又差异化发展,逐渐成为上海16个区“比学赶超”的“标配”。

  杨浦区,打通校区、社区、园区,“毕业到创业”零距离,打造“创新秀带”。勇于把校园周边最好的资源,配套给辖区内复旦、同济、上财等高校做成果转化,成就了杨浦18万在校大学生,源源不断的“18岁”创新活力,在金融危机、疫情冲击等时期“逆势增长”,被称为“杨浦有股劲”。

  2024年开始,杨浦区领导分工担纲“重点产业链链长”,坚定不移向全过程、全链条创新要新质生产力。

  敢于刀刃向内,持续向改革要活力

  用最大诚意向全球人才抛出橄榄枝,仅3个月有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40个左右顶尖科学家入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胡森说,通过薪酬、评价等体制改革,兼具大学“最先一公里”的前瞻和市场“最后一公里”的灵活转化,吸引他们面向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等领域,全力以赴攻克数学“皇冠”。

  在全球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赢得未来的关键在于配置资源的能力。上海敢于刀刃向内,持续向改革要活力。

  “先行区”探路,激活前沿创新。2021年,上海创新基础研究支持范式,让“特事特办”给科研人员充分赋权赋能,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行探索。“彻底改革流程链条、精简审批,把立项权限直接交给高水平科研单位,原创思想更容易‘冒出来’。”复旦大学科研院相关负责人王浩说。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2022年上海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到180.59亿元,近10年平均年增长14.15%。

  科创离不开人才、资金、应用等配套机制,既要有冲劲,更要有韧劲。在刻蚀机“鲜有资本问津”时,上海主力科创基金为回国创业的尹志尧提供数千万元,十年来打破部门壁垒、服务科创的“政策包”不断升级,成就了科创板半导体设备“第一股”中微半导体,更加速集成电路行业在上海集聚。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创新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这是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来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才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以至超额利润,才不会陷入亏损甚至被淘汰。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推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他们凭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并应用到实际的商品生产之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高素质劳动者既包括从事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科技领军人才,也包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家,还包括具备相应知识技能、能够熟练操作新型生产工具的工程技术人才等,是人力资本升级的体现。劳动资料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新质生产力形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大量生产工具升级换代,劳动资料的外延不断扩展,一批更先进、更智能的劳动工具得到运用。同时,劳动对象也会随之深化。例如,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到深空、深海、深地,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运用。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有利于推动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二是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明晰并得到切实保护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保障民营企业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让人们充满激情、勤于事业,敢于知难而进、开拓创新。要加快法规制度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进一步激发进口潜力、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以金融活水滋养新质生产力

  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实现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赋能,才能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需求侧看,科技金融需要聚焦突出问题、重点领域。比如,应更加注重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处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着不同的金融需求,需要金融业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往往周期长、需要的资金量大,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助力科研攻关突破瓶颈。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对金融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前景往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融资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风险,而金融的数字化智能化有利于解决相关问题,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助力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

  从供给侧看,金融机构在政策引导和监管下,开展业务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才能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金融支撑。比如,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用,鼓励银行服务下沉,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推动银行机构提高科技型企业“首贷率”,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再比如,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等功能,打造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有效满足科技型企业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深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尊重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更多金融资源引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定会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成长壮大。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未来,以强大的金融有力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用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需求,支持实现从研发到量产质的飞跃,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科创上海,如何点“新”成金
杨浦时报评论05科创上海,如何点“新”成金 2024-06-04 2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