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莹 文/摄
本报讯 杨浦延吉阳光康健驿站作为嵌入式服务形式拓展残障人士运动康复康健驿站建设,结合人民城市延吉实践项目,将与正在改建的阳光睦邻中心、家庭医生工作站等共同打造成为以助残为主题的“东三阳光家园”。
近日,记者探访了位于延吉中路14号的杨浦延吉阳光康健驿站,一窥其如何在“家门口”为残障人士带来有温度、有品质的便利新生活。
为推进残障人士体育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今年以来,延吉新村街道、大桥街道、殷行街道、杨浦滨江陆续开出了残障人士专属的“一站式”社区运动康复服务中心。这里不仅有专业完备的康复器材供社区残障人士免费使用,而且还有专业康复师免费提供功能测评和科学康复健身指导。
在杨浦延吉阳光康健驿站内,一早,已有七八人正在早锻炼,大家在各区域进行舒缓有节奏的康复运动。97平方米的面积划分为登记区、休息等候区、体质健康检测功能区、微循环促进功能区、有氧心肺功能区和拉伸肌力功能区等6个功能区域,满足残障人士不同运动康复需求。
“原本我没有早锻炼的习惯,吃好早饭收拾一下家里就没力气跑去很远的地方康复锻炼了。”残障人士包女士说道,自己腰椎盘突出、髋关节不好、肩胛也不好,如今走出家门就能康复理疗,真是意外的惊喜,“太方便了,下楼走几步就来了,早锻炼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残障人士朱先生由于心血管毛病造成手脚不灵活,以前自己去公园运动锻炼总感觉不得其法,“没有专业器械自己瞎锻炼。”自从杨浦延吉阳光康健驿站正式运营之后,街道残联工作人员便介绍他来这里运动,“这几个器械对我锻炼帮助很大,比如全身有氧健身车就对我的肢体协调性有帮助。”
据了解,驿站内共有全身有氧健身车、智能拉伸练习机、律动平台、无障碍轮椅垂直律动机、全身协调训练机等12台专业康复器械,设备费用全部由政府购买。延吉新村街道残联专职工作人员徐丽敏介绍,为了最大程度辐射更多残障人士,驿站筹备初期经过科学调研,设点于六个人口密集居民区中间,覆盖和满足辖区内千名残疾人就近运动康复的需求。
残障人士孙女士就住在旁边的延吉一村:“我是腰不好,发作厉害的时候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现在这里全部免费,我每天都可以过来。”
自正式运营以来,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两名大四学生担任这里的驿站康复师。街道通过社校联动,汇集多方社会力量关爱残疾人,探索长效化运营机制的试水。
面对残障人士时,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大四学生吴倩首先带他们测量血压,询问相关基础疾病和手术史,然后根据身体健康情况推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律动区不太建议搭过心脏支架或者术后体内留有钢钉钢板的残疾人去使用。”吴倩表示,“如果他们是脑梗之后身体痉挛,做律动就能够放松他们的肌肉解除痉挛,然后再使用里面四肢联动的自行车,能够用健侧去带动患侧,帮助他们神经康复。”
据介绍,杨浦延吉阳光康健驿站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08:30-11:30;下午 13:30-16:30,需凭残疾证;另外,驿站采取分时段限流管理,如有心脏病、中风、脑瘫、帕金森、癫痫、肌无力等心脑血管疾病或术后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等问题,需提前告知,并需家属全程陪同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