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头,通过加强内容、技术、投资等方面的开发与融合,上海正加快整合数字文化产业的先进生产力要素。
《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4)》指出,上海越来越体现出“文创科创”双轮驱动的特征。目前,“数字城市底座”在算力、算法、网络、数据四大基建领域的建设已基本成型,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中。未来,应以新基建为基础支撑、以大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体系化应用激活文旅生产力,让科技为文旅赋能,让文旅为科技增值。
文化新质生产力,不断为人民城市的建设发展注入新动能。
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用数据说话”
去年9月,复旦大学时隔20年再次举办户外开学典礼,典礼前几日的上海阴雨连绵,但“伏羲”气象大模型给师生带来好消息:“今天上海不下雨。”
耗时不用3秒,“伏羲”就可预报未来15天的全球天气。今年6月,全新升级、面向产业应用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2.0发布。“伏羲”2.0的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和次季节大模型,面向新能源、航空运输等行业取得进展。
“伏羲”的诞生,是人工智能和科学研究的一次美妙结合,也是对“AI赋能千行百业”的诠释,而这源于复旦大学在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上的前瞻布局。去年6月,复旦上线国内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为全校科研所需的高性能计算提供强大计算资源。利用这一平台,“伏羲”在一天内就完成了45亿参数量的训练,这是传统的计算平台难以做到的。从预报天气到预测蛋白质结构,再到模拟星系碰撞,科学智能引领复旦大学基础研究范式开启重大变革。
一个好的假设,往往是好的科研的开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假设可以基于传统科研范式提出,也可以由科学智能驱动,而对未来科学家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准确判别由AI生成的假设,挑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复旦大学不仅要发展科学智能,推进科研范式变革,更要涵养学科交叉开放生态,推动融合创新。
今年初,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队展开联合攻关,采用大规模蛋白质组学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发现了预测未来痴呆风险的重要血浆生物标志物,实现提前15年预测痴呆发病风险,成果在《自然·衰老》上发表,并被同期《自然》主刊置顶评论:“这是科学家们几十年来追寻的结果”。此研究展示出人工智能融合生命科学研究的巨大潜力。
作为一名典型的跨界者,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常年带领一支国际化、多学科顶尖科研团队探索大脑的奥秘,他把科研比作“搭积木”,“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才会实现1+1>2的效果”。
近年来,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前沿方向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复旦大学创新性建立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实体运行科研机构,集聚校内外优势科研力量重点突破领域难题,并培育出一批渐趋成熟的前沿交叉方向。
算力也并非自然科学的专属,复旦大学“双一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早期文明跨学科研究计划”就从文字学、语言学、遗传学和考古学以及世界史等角度,依托大数据平台,重构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跨学科视角回应国家重大文化发展需求。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我们的办法是用数据说话。”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利用分子考古技术,以准确详尽的考古大数据,书写中华民族“大家谱”。在他团队里,来自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师生不时碰撞出闪亮的思维火花。
在未来中国,也可以遇见古老中国
如今,AI技术不断创新,正成为守护中华文脉的好帮手;运用前沿数字科技帮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未来中国也可以遇见古老中国。
7月,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合合信息的展台,一幅高清的“敦煌遗书”非常吸睛,在生成式AI技术的加持下,残卷正被数字化修复。公众可在不同位置扫描样本卷轴,见证AI如何通过字形修补、褪色修复、背景补全等,让古籍再次被“看见”。
“敦煌遗书”指的是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文献,由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拓本组成,时间从4世纪至11世纪,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合合信息展位工作人员许圆圆说,由于其分藏于数个国家的数十家收藏机构中,缺乏完整的联合目录,对学术界的体系化研究造成巨大干扰;岁月侵蚀,古籍还面临材料老化、环境侵蚀、内容缺失等多重考验。
通过AI识别,千年时光中的残卷,被拂去岁月的痕迹,以完整姿态向关注者们“问好”。
许圆圆说,AI古籍修复模型具备优秀的图像处理能力,可助力古籍文献中存在的模糊、阴暗等图像质量问题的解决;模型还可以智能学习不同古籍文字风格、纸张背景,对损坏区域的字体内容、风格进行高度还原,尽量确保文字风格和背景与原古籍的一致性,修旧如旧。
历史不止于书,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智能高清滤镜”,能从4厘米长的核桃上,提取每个字只有1毫米长的微雕文字,“核舟记”蕴含的精巧、细致之美,正在被AI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站在数字人祖冲之面前,不仅可以再现古人风采,还能互动对话,得知自己的生日和圆周率的哪一段重合……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这样的AI应用别具一格。
“了不起的甲骨文!”腾讯展台展现了研究人员怎样开发甲骨文检测、识别、摹本生成、字形匹配以及释读等方向的智能算法,助推甲骨文研究加速数字化和智能化。
甲骨文是汉字源头,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古文字研究和传承、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第一手史料。但是,甲骨自然损坏速度较快,保存、展示、利用不易,且出土甲骨分散收藏于国内外。
近年来,得益于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探索AI与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成为新解题思路。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腾讯优图实验室等单位,在吸纳业界最先进的研究资料后,开发出甲骨字检测模型,大大降低甲骨文研究的门槛。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甲骨文的破译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我们正在尝试用数字技术,助力甲骨文考释的需求,包括文法分析、释文翻译、辞例拟补、残字补全、辞例辅助缀合等。”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刘永革说。
在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看来,技术团队一直在探索用人工智能助力甲骨文“破译”和活化利用,和行业伙伴共创甲骨文AI考释破译的新算法、新工具、新方法,守护中华文脉、焕活汉字源头。
助力文化遗产焕新、焕活,前沿数字科技如同架起链接古老中国和未来中国的桥梁,让千年文明更好创新“向云端”。
■吴振东 周琳 孙青 王珍 许旸(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解放日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