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掌上追风,卫星云图怎么看

  据文汇报 众志成城迎战“贝碧嘉”期间,不少市民在家中通过手机小程序或卫星云图直播跟踪查看气象部门发布的台风实时路径。

  卫星云图上看到的台风与我们实际感受到的台风如何关联、有何不同?为什么小程序上显示台风中心已过,风雨却更强了?为此,本报记者连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解疑释惑。

  从台风实时路径图中,公众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台风实时路径图是气象部门根据多种来源的气象资料得出的,包括世界各国台风路径预报、卫星和地面雷达对台风的实时观测信息,以及海上及地面气象台站传来的监测数据等。气象部门会根据台风行进和发展过程中的明显变化节点,对台风实时路径图进行更新。从台风实时路径图上公众可以了解当地的主要风向、风力、雨量等信息,为防灾避灾提供参考。

  公众在获取这方面信息时要关注两个要点:一是发布单位,二是发布时间。第一点是强调信息的来源,即关注由权威、专业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第二点是留意信息更新的时间,台风变化迅速,对其预报越临近越准确,如果采信的不是最新消息,就会造成误判,从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从卫星云图上看到的台风,与实际感受到的台风有何不同?

  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从太空中获取的台风图像,即从天上俯视地球表面的大气活动,它所拍到的是台风的顶部。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台风的整体结构,比如云系影响范围有多大、有否形成台风眼、形状是否对称、结构是否紧密等。

  一般来说,台风的结构从松散转向紧致,甚至“开眼”(台风眼),意味着其强度不断增大;如果台风顶上还能看出阴影,就说明它起了云塔(对流旺盛),意味着台风带来的风雨会更猛烈。这次“贝碧嘉”就是一个形状“漂亮”的台风,虽然个头不大,但台风眼清晰、结构匀称,还有突起的云塔。

  如果剖开台风侧面看,它往往由好几层云墙组成,而且这些云墙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中。因此,除了卫星云图,气象部门还要通过地面雷达成像对台风的内部结构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与身处台风风雨影响下的人们的切身感受更加息息相关,包括地面风力大小、实际降雨量、是否有雷暴等。

  台风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危险半圆”指的是什么?

  台风的“危险半圆”指的是其行进方向右前方的半圆影响范围。

  台风是一个低气压涡旋,大都贴着副热带高压边缘行进,高气压与低气压之间的梯度差就会使空气流动更快、更猛——这就好比上下游河床间的落差越大,河水越湍急。

  台风一般总是向西前行,右边(北面)往往对着大气高压区域,那么右半圆的风雨就会更大、更急,对地面造成的影响和灾害也会更严重。所以,如果某地处于台风的“危险半圆”区域,就应做好更充分的防灾准备。

  台风实时路径图上显示台风中心已过,为何风雨反而更猛烈?

  台风是一个庞然大物,它的影响范围往往达几百上千公里,而台风中心只是一个很小的区域,用来标识台风路径。当台风中心来到之前、过去之后,其风雨影响会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

  气象部门会根据台风圈不同位置的风力大小,划分七级、八级、十级等多个风圈。一般来说,围绕台风眼的区域风力最大。不过由于台风眼中的气流是下沉的,所以台风眼笼罩的区域风雨反而不大,狂风暴雨在其经过前后出现。

  为何秋台风“贝碧嘉”的势头会如此迅猛?

  从夏至开始,太阳直射点就会南移,热带海洋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更有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壮大。因此,秋台风不是“秋后的蚂蚱”,而往往会是一头“猛虎”。

  台风登陆之后,由于脱离了海洋,没有了能量来源,其本体在狂风暴雨的迅速消耗下,强度会迅速降低,最终销声匿迹。但台风的残余云系/环流虽然风力大减(气象部门一般在台风风速降到6级以下就不再对其编报),却仍携带丰沛的水汽和能量。

  因此,并不只有台风本体才会造成灾害,其停止编报后的残余环流也会带来暴雨,这种台风灾害的“后遗症”不可忽视。

  加上入秋之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变得活跃,一旦与台风暖湿的残余环流相遇——气象上一般称为“台风倒槽与冷空气结合”,就会引发暴雨,带来灾害。近年来,我国北方多次暴雨的成因都与此有关。

  “贝碧嘉”被称为“子弹型”台风,即个头小、发展迅速、强度大,过往似乎并不常见,这是否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台风正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当然这还需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加以验证。

  近几十年来,海温上升明显,高海温为台风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生长条件。所以,近年来,台风出现了形成后发展速度加快、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增多、台风路径向北延伸等特点。这也对台风受灾范围和强度的预估、防台应对措施等提出了新课题。

  为何气象部门对每次台风的路径预报,如登陆地点、强度等,总会不停在变?

  在48小时、24小时的台风路径预报上,我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随着气象卫星和地面装备观测能力的不断提升、完善与优化,我国台风预报精度不断提高。

  天气是一个变化的、开放的系统,影响因素非常多。在进行台风、寒潮等大型天气灾害的预报时,气象部门会根据最新监测数据、天气系统最新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其路径、影响范围、强度等一系列数值,使预报更为精准。

  我国在台风预报方面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天气预报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在公众获悉的气象信息背后,是大量专业性极强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和历史资料积累。

  要提升台风预报的精度,首先要对台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机理进行更深入研究,从而为天气预报的计算模型提供更可靠的科学基础,目前这方面还未完全弄清楚。同时,气象观测装备的性能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风云卫星的最新载荷可为大气进行垂直分层“拍CT”,有利于气象部门更精准把握台风内部结构,从而提升台风预报精度。

  目前,人工智能(AI)技术正越来越多被引入天气预报。或许若干年后,AI会比人类预报员更敏锐地从观测数据中识别出台风等灾害信息的萌芽,更快发出自动预警,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更精准、更人性化的防灾避险建议。

  每年台风都会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灾害、造成损失,如何降低其危害?

  随着预报精准度和防灾手段的提升,我国应对台风灾害也从过去的“抗台风、战台风”向“防台风”转变。从防灾角度讲,“减少暴露度、减少脆弱性”是降低台风灾害损失的要旨。比如上海这次就通过关闭部分交通、呼吁市民减少外出、拆除或加固室外风险物等方式,尽可能减少台风造成的负面影响。

  当然,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为陆地带来大量淡水,同时也在地球的水热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琦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世界技能大赛进入“上海时段”
图片新闻
掌上追风,卫星云图怎么看
首届上海国际马文化周举行
工博会再度向“新”出发
杨浦时报资讯06掌上追风,卫星云图怎么看 2024-09-24 2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