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据新华社报道,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部署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保障平等就业权利等二十四条举措。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由此可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作为上海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杨浦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留住人才,这是2024年杨浦人才工作打出的“引育用留”组合拳。日前,杨浦与复旦大学脑机接口转化平台建设交流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当前,杨浦正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杨浦与复旦大学紧密携手,深化区校合作机制,共同打造脑机接口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人才秀带源源不断输送着暖“新”温度,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近悦:大学生求职不出校门;远来:海外人才主动对接
今年8月,2024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考察(上海)活动走进杨浦大创智。来自英、美、法等国的高校、研究机构青年人才与杨浦企业家代表进行交流对接。
本次海外博士项目领衔团队成员带来了8个项目,在上海寻求落地可能。项目涉及超级稀土造影剂、生物医用钛合金、温室气体制氢、纳米级光致电路器件制备、高效细胞筛选培养、斑马鱼模型等生物医学应用以及数字藏品非遗传承等新兴生物医疗技术与新能源科技的最新应用。
了解了杨浦最新推出的上海市范围内针对海外人才的“3310”引才计划后,团队成员们跃跃欲试。而“3310”引才计划确实也“来头不小”,实施以来已扶持251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企业,其中7家企业已经完成上市,10家获评“小巨人”企业。
每年的毕业季,是“引才”的关键时期。除了海外人才的主动对接,区人社局也积极走进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体育大学等多所高校,举办“杨浦区大学生校园系列招聘会”。2023年,杨浦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76场,2600余家企业提供5.8万余岗位,近4万人参与活动,1万余人达成意向录用。2024年1月至3月,累计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37场,900余家企业提供2.7万余岗位,1.6万余人参与活动,3500余人达成意向录用。
“项目化育人”,构筑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软实力
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策源”和科技领军企业“产业策源”功能,畅通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近日,杨浦区科经委联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与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围绕智能交通领域大模型技术创新、人才交流、科教融汇等主题开展对接交流。
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培养垂类大模型领域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创新拔尖人才,区校企共同探索“项目化育人”模式,发挥高校在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集聚、高水平科研创新上的优势,以共同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来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把前沿技术转化成人才培养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更加紧密耦合,为未来培育更多创新创造源泉,构筑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软实力。
同时,区校企探索推动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共建科教基地,学院科研人员和硕博研究生深度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化软件工程、人机交互与协同计算、智能网络与系统等科研攻关与实践,推动高校科研力量与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生态链。
不仅如此,杨浦还侧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优化重点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今年3月,作为重点人才培训项目之一的“杨浦区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正式开课,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增长原力。
一直以来,杨浦区高度重视博士后人才在推动城区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于2004年成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积极促成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这一基地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政府、高校实现三方共育、共享博士后资源的重要平台。据了解,“博士后人才+企业科研项目”的合作机制,已经成为杨浦区产学研发展的典型案例。
为了利用好博士后这一人才资源优势,杨浦制定了配套政策支持。科研项目通过对接、评审、立项、备案等程序后,可获得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三个等级的项目资助,博士后个人也可相应获得一次性4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资助。此外,成功立项项目中,列入“博新计划”(国家级)和“超博”计划(上海市)的优秀博士后,将获得最高不超过15万元配套资助(个人资助不重复享受)。出站后继续留在基地企业工作研发的博士后人才,给予2万元奖励。
“15分钟”,如何让越来越多求职者“入圈”?
暑期实习是杨浦“实训-实习-见习-就业”人才培养链式服务中的重要一环,自2007年以来,杨浦区人社局成功组织开展了15期机关事业单位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
截至目前,杨浦已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73家,年均接收实习大学生8000多人;率先推出“实习见习+就业招聘”全流程、一站式就业赋能链式服务新模式,帮助大学生提前进入就业“预热期”;区内实习基地企业已达53家,年均接收实习大学生5000多名,实习人数规模得到有效扩大。
当然,学以致用的“试验田”,不仅仅在实习单位。求职者小赵从杨浦区青年求职能力实训营结业后,决定将求职方向往自己感兴趣的多个领域拓展。
“过程模式”结合“情景教学”,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担任授课老师,模拟面试、小组竞赛、企业参观,打造真实、生动的求职场景,帮助学员深入了解职场文化和企业需求……本次实训营期间,由多位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精心设计了职业素养提升、求职面试技巧、简历制作、职业规划等系列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全方位的求职技能培训。
实训营一结束,学员们便进入了“实战”——“15分钟就业服务圈”2024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招聘会。记者了解到,招聘会前夕,“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登记过的失业、无业人员进行了电话排摸,并告知招聘会信息。“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街道想方设法为我们提供就业服务,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能更多些。”求职者小刘说。
当下,杨浦正在积极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越来越贴心的就业服务在求职者“家门口”“密集落地”。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网”住安居乐业
创新杨浦人才济济,安居才能乐业。杨浦有一个不断扩容的“保租房朋友圈”,织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住房保障网,优化政策是重要的一步。
马甲辰是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毕业生,毕业后他选择留在上海继续奋斗。想要安居乐业,如何觅得合适的居所?“青春‘杨’帆、助力安居”——保租房毕业季进校园活动,为马甲辰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
持续扩容“房源库”,用高品质住房为杨浦打造人才秀带提供坚实保障,助力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日前,“人才领航 强链兴企”杨浦区人才工作座谈会在上海杨浦科学家社区举行。聚焦人才落户条件、人才租房优惠等问题,来自杨浦区域内重点产业企业、金融机构代表与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共谱杨浦人才新篇章。
近三年,杨浦人才安居政策已覆盖630多家企业的5000余名人才,累计拨付人才安居补贴8000余万元。围绕综合型人才社区建设,杨浦正在加速打造集合“更高生活品质、更浓社区氛围、更多群体链接”等现代化理念的创新型人才社区“科学家社区”,依托“一精神二平台三空间四高地五场景”内涵扩容,最大程度将高层次人才的物理聚合效应,催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化学反应,进一步推动杨浦“人才秀带”安居工程再提质、再升级。
杨浦是全市率先制定人才安居政策且投入最多的中心城区之一,安居保障方式灵活多样、覆盖广泛,企业可结合用人所需,自主分配政策额度,为人才提供最高每月8000元的租房补贴或7折优惠的人才公寓。
城区与人才、企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正在杨浦发生,并时刻准备着发生。■成佳佳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