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城市,幸福底色越来越暖

  ■左妍 孙云 陈佳琳

  人民城市,人民至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出行是否舒适、如厕是否便利、健身器材是否齐全、产生了纠纷如何调解……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关乎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大事,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与困难,以“绣花功夫”与务实举措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站在又一个新的起点,只有继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断补齐民生短板,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才会越来越暖。

  运动促进健康,杨浦阿姨成为“社区明星”

  9月,60多岁的上海阿姨岑雪芳,亮相国家卫健委“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退休后的健康生活。虽说岑阿姨是第一位在“国家级”新闻发布会上分享健康养生体验的上海普通市民,但在她居住的杨浦区殷行街道,岑阿姨早就是一位“明星居民”了。

  “我进入‘退休’生活,主要任务就是带孩子。不久后,我就出现了高血压、脂肪肝,身体拉响了健康警报。挺苦恼的,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改变?”岑阿姨说,那天,她路过位于工农四村刚开不久的殷行市民健康促进中心,里面有一个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健身房——尚体乐活空间,于是就成了第一批会员,从此开始了6年多的健身之旅。她大概每周会去锻炼4-5次,每次跑步至少半小时,跑完了就用全身垂直律动机放松一下,然后在等速肌力训练机上进行力量训练,有的时候还会上上舞蹈课。生活方式的改变,给她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脂肪肝慢慢消失了,体重减了20斤,血压也恢复了正常!“以前降压药每天吃一片,现在只需要吃四分之一片,目前血压稳定在108/75左右,去年的体检报告都达标了。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不再像刚退休时那样无精打采,身体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岑阿姨说的这个“健身中心”,是上海市首家“全龄友好”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不仅能提供适合全人群的运动项目,还有专业的老师,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建议。

  历经6年发展,这个健身中心也升级成为了多部门协同协作、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4.0版,并入选上海市首批“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首批“上海市运动健康科普基地”“社区(运动)健康师工作站示范点”等,探索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运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上海样本”。

  在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看来,今年是健康上海行动实施五周年,上海的健康促进工作正在进入全新的阶段。杨浦区体医融合的创新举措,以运动良方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期待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更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一流社区,离不开一流的社区工作者

  2014年,上海“一号课题”提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10年过去了,基层治理有哪些变化?

  在“人民城市·治理有Young”杨浦区基层“金牌宣讲员”演讲展示活动中,长期关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课题的杨浦区委党校讲师包艳点评说,现在,基层工作者明显变年轻了,他们服务的对象也年轻了。而且,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改变了过去服务多、治理少的状况。以杨浦为例,就有她总结的空间牵引法、民主协商法、调查研究法、社区公约法、社区基金法、登门拜访法、搭建平台法、专业助力法等“八法”,治理手段越来越体现社会化、专业化和智能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新时期社区工作者建设指明了方向。

  《意见》还明确,要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基本建立,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机制愈加健全,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氛围日益浓厚;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全面加强,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收入待遇合理保障,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为民爱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提升。

  近期,上海各区动作不断,加快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方面,不断提升社工的收入待遇和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基层第一线。杨浦区从2015年开始招募专职社区工作者,最初,硕士研究生只有极个别,2021年达到两位数,还出现了悉尼大学毕业的海归。如今,硕士、博士和海归报考上海社工岗位已不再是新鲜事。而且,男性也占了不小比例。就拿“金牌宣讲员”比赛现场来说,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赵欣指出,参加者男女比例几乎是1∶1。年轻人“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给基层社区治理带来不少活力,也改变了社区工作岗位“婆婆妈妈”的刻板印象。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联系群众最直接,服务群众最具体。打造一流社区,离不开一流的社区工作者,全市各相关部门正积极行动,为他们提供一片成才的沃土。

  “开门”办实事,以“民声”惠民生

  “老旧小区增加停车位”“提早早班地铁发车时间与延后末班地铁结束运行时间,为上早班、夜班的打工人提供便利”……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立项工作启动后,聚焦市民群众急难愁盼,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并将其作为确定2025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重要参考。消息一经发布,众多市民纷纷留下心声,每一条意见建议都承载着他们对城市发展的热切期盼。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共安排10方面、34项(含43个子项)。截至7月底,累计已完成投资43.8亿元,占全年计划67.3%。其中,12个子项跑出“加速度”,已超额完成全年计划;9个子项按下“快进键”,完成率超80%,进度条不断刷新。

  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今年,为了进一步精准响应幼儿家长多元的托育服务需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力度持续升温,上海将新增托额总数的目标从去年的5200个提高到10000个,其中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不少于3000个,社区托育托额不少于7000个,为有需求的幼儿家庭提供便捷、安全、优质的托育服务。截至7月底,全市已经新增4695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和6249个社区托育托额。此外,社区托育“宝宝屋”还提倡“一屋一品”的原则,响应周边家长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照护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出行是否舒适、如厕是否便利、健身器材是否齐全、产生了纠纷如何调解……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关乎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大事,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研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与困难,以“绣花功夫”与务实举措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开门”办实事,以“民声”惠民生。有些民生工作未必“立竿见影”,为民办实事还需久久为功。只有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断补齐民生短板,人民城市的幸福底色才会越来越暖。

  (来源:新民晚报,配图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人民城市,幸福底色越来越暖
七十五载砥砺奋进 鉴往知来再启新程
杨浦时报评论05人民城市,幸福底色越来越暖 2024-10-01 2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