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文
在佘北大居,看见以前住老房子前楼的阿四头抱着孙女在街头悠然闲逛。
老兄一生平淡,老早在弄堂里却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年与现在阿四嫂的恋爱已进入谈婚论嫁阶段甚至暗结珠胎了,但他父母愣捏着户口簿就是死活不同意。平日有点胆小怕事的他竟撬锁偷拿户口簿和姑娘到民政局登了记。就算是铁板钉钉“生米煮成熟饭”了。
但如今,结婚可能不再需要户口本。今年8月民政部起草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删除了现行条例中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包括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需出具居民户口簿的相关规定。
户口簿,是“我是谁”“我家有谁”的官方认证,曾经非常重要。
曾经,家里的户口簿是一个薄薄的硬纸封面小册子,右面两个角还有三角形漆皮保护。里面的五六页薄纸记载着奶奶父母及我们兄弟俩的信息,因此也成为凭证供应时期妥妥的“大户”。以后兄长赴外地务农,再以后我成家、再再以后兄携嫂及侄女回城;见证传统家庭像水稻分蘖那样分户再分户的户口簿,几进几出派出所,仍待在家里的某个隐秘角落,一如往常地荣辱不惊、不声不响;只是封面硬纸壳上的“包浆”成色越来越深。
以前户口簿使用率很高。在没有快递小哥的年头,到邮局取包裹不仅要有“领取包裹通知单”,而且还必须手持户口簿。更遑论外出办事开个证明之类,没有户口簿连门也进不去。规定如此怨不得谁。有了身份证后便利了很多,出差旅游刷身份证就能上高铁登飞机。以前必须凭户口簿到户口所在地办理出国旅游护照,用身份证随处也都能办妥了。如今的户口簿是一本有烫金字塑料壳的小册子,但每次使用间隔有点长。
户口簿应用场景减少,也与人们的观念有关。传统文化里言之凿凿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如今竟有年轻人以“不婚不孕不当谁的妈”与之抗衡;无结婚登记也就减少了户口簿必然的“出场”机会。在小区和绿地的老人们聊天不外乎有仨话题:一问健康,身体是养老的本钱;二问“升级”了没?就是已由父辈转成祖辈了吗。若答“小人要丁克”那就没得聊,此处无法越庖代俎;若是诉苦家里婆媳有间隙,就会收到羡慕:“恭喜恭喜!这是幸福的烦恼。”三问伺候孙辈苦不苦?无论怎么回答,答案早已安排好“不苦就不酷”。有位号称有职称有人脉的爷叔说起单位里的事,自是目光炯炯、风生水起,一说起孩子的那点事,嗓门立刻低八度“不肯呀……”
当然了,买了房子要赶紧去房产登记表明“我是户主”,户口簿依然是不可缺席的绝对重要角色;再如证明亲属关系、办理出生登记、户籍迁移和人口普查,办理个体营业执照等,仍需要作为身份和户籍证明的户口簿“亮个相”。
领取第二代身份证后,又有无所不在的网络加持,无疑更凸显已经“耄耋”的户口簿缺少照片、信息量偏小的短处。如今在外办事,随时能听到“请出示身份证”的提示音,而绝少有“请出示户口簿”的。其实身份证上重要的也只有那一串数字和一张相片,底下的那一行地址或已成了一个“口袋公园”或是一幢硕大的办公楼。所以有时也感慨: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
转眼间,不仅身份证迭代升级用一个手机就能证明“我是谁”或“我是不是我”。一机在手,比身揣一本户口簿便利很多,也比兜里放一个身份证小卡片省事不少;只要手机不掉,身份识别是个小事;当然掉了就是一件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