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生 文
“中秋节”历史悠久,当然极有“仪式感”。譬如焚香祭祖、张灯舞龙、团聚欢宴,有能耐的更可以吟诗作画;但一定要有赏月、吃月饼这两个关键环节。
申城赏月,当以豫园最为热闹。
每到中秋,豫园会举办各种活动。在人声鼎沸、摩肩接踵中绮丽彩灯与明月相映,一派流光溢彩的繁华。百余年前这附近已是赏月胜地,当年上海有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等八景,史书典籍记载的各种赞美说辞让今人亦魂牵梦绕。
“石梁月夜”是其中之一。在距豫园不远东门外方浜(今东门路)上曾有一座三孔石拱桥“万云桥”,中秋节皓月当空,月影由桥洞下映入方浜,水桥月相映成“月影穿环”美景。人们相约到石桥边焚香拜月,袅袅香烟更映衬一种朦胧感,便有诗曰:“桂尊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遗憾的是,清末时期填了方浜、拆了石桥,“石梁月夜”只存于书画之间了。
至于月饼,一如对端午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那样“不能不吃、不能多吃”。不能不吃,因为“逢节必吃”已刻进血脉,味蕾欢乐了方能牵起文化、历史、传统那些意味来。不能多吃,当然是从健康角度的考虑,越来越多人都明白“嘴边站个岗,运动保健康”。节日应景食物多用偏甜偏咸偏油诱人欲罢不能,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减持”。但深受欢迎的鲜肉月饼因为咸甜适中,管控力度似乎可略作调整。
鲜肉月饼缘起于上海“非遗”项目“高桥松饼”。说早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前后,高桥镇东街有大户人家之妻做得塌饼,小巧可口、皮薄层多、色白微黄,又松又脆故称“松饼”。后有同镇邻居学得技术和工艺后又加予改进,1925年起“前店后家”对外销售,尽管小打小闹但因口感酥松香糯,名气仍不胫而走;又另择场地以“周正记”为品牌,号称“起首老店、松饼专家”,开店营业也是门庭若市。由此群起仿之,镇上松饼店林立。
上世纪三十年代又有高桥商家设食品公司,聘茶食糕点名师作进一步改进,使得松饼平日为农家普通点心、一到中秋就能扛起“点睛”大旗。“除了在高桥海滨浴场、天灯口轮船码头设立分店,还在上海福州路会乐里、老西门乔家栅、淮海路等闹市区开设四家门市部。”至于是哪位老师傅以此为基础让“鲜肉月饼”风靡上海,当然还要考证。
在“显赫”的月饼家族中,鲜肉月饼犹如一群西装革履精英中的一位布衣长衫才子,没有豪华包装、不用明星造势,与百余年前一样就靠一团面粉一团肉再加出神入化的一团火,就让无数人趋之。当然务必注意这个特点:热时尊如白天鹅、冷了堪如丑小鸭,所以一饼在手,趁热“朵颐”最佳。而为了“每年一次温烫的邂逅”,很多人不顾舟车劳顿,在老店名店门前排着逶迤长队,更有“不排一次队,中秋就没味”的执念,让中秋节又多了一项仪式。
“糕饼一家亲。”此情此景时,我更愿意提着数只高桥松饼,徘徊在江南水乡风格的高桥老街。高桥港水中明月如盘,兴之所至就美美啃上一口,不仅兼具口味情怀,而且更有追根寻源的虔诚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