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三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更新与治理,如何相互赋能

  化解校门口的“定时拥堵”,怎么实现“最大满意”“最小损失”?

  怀德路与杨树浦路交叉口位于平凉路街道辖区,一边是80路和960路公交车的终点站,一边是上海市十五中学,周边还分布怀德路287弄等3个居民小区。在上学、放学高峰时段,马路两边停有待发车的公交车,接送孩子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出入小区的居民私家车,双向道两个方向来往的车辆只能在一条道上通行,堵车又“堵心”。如何有效缓解校门口交通拥堵,是周边居民、学生家长、学校等关心的热点之一。

  公交站点的搬与不搬

  “1所学校、2个终点站、3个小区,齐聚怀德路这条小小的8米双向马路,我想问问,大家是不是一直以来都备受出行困扰?”日前,一场以“8米双向马路的交通堵点”为主题的“人民城市·人人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在平凉路街道举办。活动伊始,主持人一抛出议题,大家纷纷“抢话筒”——

  “私家车特别多,公交车又庞大,它们各占一条车道,基本上一条马路就‘废’了”“公交车从北往南行驶,但接送小孩的家长,有南面过来的,也有北面过来的,一下子就乱了”“校门口是车流人流多向流动的状态,师生出门,需要直面复杂的路况,如果遇到雨天撑伞,视线被遮挡,更是‘险象环生’”……

  据介绍,自2022年开始,人大代表听取周边居民及学校师生的意见并实地考察了80路和960路公交车终点站,连续三年提出,希望将该站点移位或重新规划路线设立站点,但由于法律规范、附近居民不同意车站搬迁等因素,争议一直存在。

  十五中学党支部书记陆伟生介绍,为了这次“议事”,学校近期开展了问卷调查,630名家长中,有611人参与。结果显示,针对校门口的交通状态,大多数家长是满意的。“这个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家长表示,尽管马路拥堵,但在交警和协管员的严格管理下,目前的交通状况还是令人满意的。”同时,陆伟生坦言,虽然目前学校还是“幸运的”,但校门口存在的交通安全隐患让他放心不下。“我每周在门口执勤两天,学生过马路时,我总是忍不住要喊当心点、看好车。”

  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鲜明的公益属性,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学校周边道路拥堵关乎出行安全,其中涉及城市规划、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公交站点是否搬迁、如何搬迁,需要统筹考量。

  相关部门负责人在现场解释了站点迟迟未能搬迁的原因:“根据上海市《公交场站规划用地及建设标准》规定,一类区域一条公交线路首末站的用地面积为600-900平方米,杨树浦路丹东路东南角的用地面积无法满足两条公交线路的首末站用地。目前,两条公交线路长度已远超《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服务规范》对内环线内公交线路的长度原则控制在13公里以内的标准,影响准点率等服务水平,不宜再延长”。

  现场,居民们各抒己见——“我支持公交站变更始发站,因为我们现在出行还有地铁可以选择,有没有公交影响不大”“我不太建议迁移车站,虽然附近有地铁,但对老年人来说,公交可以免费乘,不能因为小孩子把老年人的权益剥夺掉”“我建议将终点站改为途径站,方便学生上下学”……

  在有限空间的多元需求中,探索一条城市治理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之路

  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各种各样的“冲突”不可避免,有法律规定与诉求之间的“冲突”,也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科学规划,更需要充分的沟通和合理的过渡。

  “我们可以通过民主意识和谈判协商规则进行推进,寻找当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在有限空间的多元需求中,把握好最大满意原则和最小损失原则。”专家表示。

  区人大代表苏晓毅则建议,政府职能部门、人大代表、学校、物业、社会组织和区域企业等多主体联合,搭建联合治理小组,共同“出钱出力”。同时,在提升“标识度”的语境下,释放各种资源,建立后续支持跟进体系,做好精细化治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合。

  超大城市治理,考验的是“绣花功夫”。然而,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化解“冲突”,就要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的畅通流动和共享,多方共同努力为治理难题“求解”,从而探索出一条城市治理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相互赋能之路。

  相关职能部门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滨江土地收储和城市更新,优化公交枢纽布局和推进建设,持续加强公交车辆停放的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区域公交服务和交通环境,让城市更有韧性、更加宜居。

  “一位老人也不能落下”,社区志愿服务不断“扩编”

  “我只要看到她就高兴”

  定海路社区居民陈阿婆今年94岁,子女不在身边,常年独居在家。一天上午,台风将至,邻居陈龙妹敲开了老人的家门,“要注意关紧门窗,小心用电,菜肉储备不够或发生任何事,都要第一时间告诉我和居委会……”

  除了邻居、老朋友,陈龙妹和陈阿婆还有另外一层关系,那就是“老小孩”服务队队员与关爱对象。每逢台风、寒潮、酷暑等极端天气,快马加鞭、步履不停,就是陈龙妹这些“老小孩”的“奔忙节奏”。

  “小陈经常给我打电话、发消息,很关心我。我耳朵不好,有时电话铃声听不到,她都要专程跑一趟来看看我。”陈阿婆说,“我只要看到她就高兴。”

  “老小孩”服务队于2022年7月成立,这支队伍由助理关爱员、“老伙伴”项目志愿者组成。

  陈龙妹是助理关爱员,她一个人负责关爱45位特殊困难老人,是大家眼里的“老法师”。打电话、发消息、上门拜访……每天,陈龙妹的手机上消息不停。

  “一开始居委会想招募我,我想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很想为社区实实在在做点事,就来了。一晃已经两年多了。”对于刚加入队伍时的日子,陈龙妹至今历历在目:“起初,我没少吃闭门羹。有一位关爱对象警惕心特别强,我每次上门,他就把门一关,不愿意见我。后来,我就厚脸皮坚持去,一直主动跟他说话,慢慢地,居然和他成了朋友。现在,他一见到是我,总要热情开门聊几句。”

  一个人要关爱45位老人,工作量不可谓不大。确保“一个都不少”,是陈龙妹的“工作准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陈龙妹有一本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所有关爱对象的名字、拜访时间、次数等信息,每去一次她就打个勾。如今,本子上的勾多得数不过来。“对每位关爱对象,我每月至少上门关爱2-3次,平时每天都要关心他们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不能忘记、漏掉。很多老人独居在家,很孤独,我要保证一位老人也不落下,用我的关怀让他们更开心一点。”陈龙妹说。

  越来越多“老小孩”通过服务他人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杨浦,这样的“老小孩”并不少见。今年以来,杨浦区民政局聚焦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夯实居家为老服务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老伙伴”项目志愿者的作用,另一方面,依托以低龄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关爱员队伍,通过结对、探访、陪伴,为高龄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和精神慰藉。

  “蒋阿姨,侬一个人在家还好伐?”“老王,身体不好少出门,缺什么菜尽管和我说”……如今,和乐苑共有16名“老小孩”志愿者,在整个定海路街道,“老小孩”服务队已吸收了189名队员,平均年龄65周岁。越来越多老人在“老小孩”服务队的帮助下感受到了睦邻温情,也有越来越多老人通过服务他人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陈龙妹“入队”已有两年多时间,是大家眼里的“老法师”。65岁的陆建华,则是今年9月刚加入的“萌新”。他告诉记者:“我以前长期做社区‘老伙伴’志愿者,现在又成为‘老小孩’服务队的一员,感到很自豪。我还年轻,在这里,我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找到退休生活的价值。”

  “后续,如果新的关爱对象数量有明显增加的话,我们还会扩大招募‘老小孩’服务队的队员,为社区增加更多老年志愿服务力量。”定海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采访当天,陈阿婆家只是陈龙妹的“第一站”。聊过几句,她便告别陈阿婆,快步走向“下一站”……“我们要做老年人的贴心人。”70岁的陈龙妹说。

  ■记者 成佳佳 汤顺佳 宇文昊

  本版部分图片由相关单位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更新与治理,如何相互赋能
杨浦时报城事·三区03更新与治理,如何相互赋能 2024-11-14 2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