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位“大建”喜相逢

  ■周建新 文

  两位“大建”,都是行业翘楚,在不同领域成绩斐然,各领风骚。一位叫朱大建,另一位叫诸大建。

  一个秋高气爽的午后,两位“大建”首次相遇在杨浦“228街坊”举办的“人民城市大家谈”论坛上。两位老师一见如故,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巧的是,两人不仅同名,姓氏读音也一致,而且还同龄,都是1953年生人,一位生于10月,一位生于11月。上世纪的1953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始阶段,全国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大建设的热潮之中。两位父亲不约而同地给自己的新生儿取名“大建”,希望儿子在建设年代大有作为,这个名字具有时代烙印。

  两位“大建”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与杨浦有着较深的渊源。朱大建早年就读复旦大学,在五角场生活了四年,对当年破旧、落后却有浓郁烟火气息的面貌记忆犹新;而诸大建长期在同济大学工作,居住过四平路上的同济新村,直到现在还住在黄兴路附近的一个生活小区。

  这一回,尽管两人还是第一次握手,但他们之间可谓互相敬慕,惺惺相惜,早就一直在关注着对方。朱大建老师长期担任新民晚报副总编,主管夜光杯等副刊,诸大建老师则是夜光杯的作者,凡是他的作品,朱大建老师往往会重点阅读;而朱大建老师的文章一旦见报,诸大建老师的学生常常会对他说:“老师,您又发表文章了”。因此,两人戏谑因同名而相互“沾光”。

  我对朱大建老师比较了解和熟悉,我们相识于几年前一次文学交流活动。他性格温和,谦逊低调,真诚待人,像一位兄长般,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他工作认真、踏实,不苟言笑,但也不失幽默与风趣。在作家圈内,他被公认为“五好”(好同志,好编辑,好主编,好作家,好领导)。他不仅是我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介绍人之一,还为我的新书《五角场的五只角》作序。他让我有幸加入作协组织后结识了许多作家老师,给予了更多学习成长机会;他用导读式和夹叙夹议的手法撰写的鼎力之作,为我的这本散文集增光添色,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并喜爱阅读这本书。

  诸大建老师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前几年我在某公众号看到转发他的学术笔记《杨树浦的百年市政与工业》,将杨浦区的百年市政与百年工业讲解得脉络清晰,十分透彻,令人惊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4月他出席“名人走进杨浦”活动,向媒体表述亲身见证的杨浦蝶变,还首次提出了“以一条黄兴路,来见证上海城市发展四个时代”的独特见解。记得就在那一日,在我的个人公众号后台发现,增加了一名叫“诸大建”的粉丝,我的公众号都是发布自己创作的关于五角场的文章,就因为这引起了大名家的注意。那个午后,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他,我不仅告诉他常读他的笔记,还问到关注公众号这一细节,诸老师连忙打开手机查看,果不其然。这不得不说,我与诸大建老师之间的缘分早已开始。我也早就听说过,诸大建是学生们十分爱戴和喜欢的老师。这次相会,诸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气质儒雅,待人温和,思维敏捷,语言简洁且逻辑性强。

  两位“大建”都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同为69届中学毕业生。1970年两人都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去农村插队落户。所不同的是,朱大建老师去江西插队八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委宣传部;而诸大建老师从上海中学毕业后,回到了籍贯所在地浙江余姚,成了一名回乡知青,后来经历招工、读书、任教,一路辗转青海、长沙等地,直到1986年研究生毕业才回上海,在同济大学任教。

  朱大建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报告文学作品,宣传报道了不少先进典型,成为宣传部的“笔杆子”。其中,他创作的报告文学《鲲鹏展翅》获得中国作家协会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他三十五岁就担任处长,四十二岁被调到《新民晚报》担任副总编,是当时新闻系统最年轻的局级领导。他分管副刊,倡导优良作风传承,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带头撰写时评、杂文,在同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八年。如今他虽已退休,但退而不休,担任市老记者协会会长,并在市作家协会担任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同时还挑起了《上海纪实》主编的重任。

  退休了还兼任那么多职位,繁重的社会活动和案头工作占据了他相当多的时间,但他从不放松自己的文学创作。近年来佳作频出,散文集、杂文集、长篇报告文学,尤其是去年,上海书展期间重磅推出长篇非虚构作品《海菜花开》,他多次不辞辛劳奔赴云南,采写水生态环境学者孔海南为抢救受到污染严重影响的海菜花,改善洱海生态环境的故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强烈反响。

  诸大建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文理兼修,成绩斐然,十多年的苦读钻研终于修成正果,成为城市管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作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既做学问又育人材,如今桃李满天下。作为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专家,他还是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以自身经历和研究思考,用非虚构的手法撰写的《一个人的上海史——我看上海城市空间变迁》一书,充分展现了博学与睿智。这部书值得我们好好阅读,细细研究与品味。还有,他前两年撰写出版的《从青椒到思想者》与《我是可持续发展的教授》两部著作,是一位学者对事业、学问、生活的深入剖析和思考,不妨与前者结合起来一起阅读。

  在“人民城市大家谈”嘉宾论坛上,两位老师畅所欲言,从当年在城郊建设“两万户”到困难时期市民日常生活的改善,从工人新村蝶变成如今的“五宜社区”,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规划到“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的建设成果,两人一文一理,自然而然地将形象思维与理性思考融于一体。

  十分荣幸的是,我与刘翔、赵勇作为杨浦作家“锵锵三人行”组合的三位成员,与两位大家一起参与了论坛畅谈。活动圆满结束后,我邀请两位大建老师来到我在五角场的白鹭书屋,我们相谈甚欢,一边喝茶一边畅聊五角场的历史变迁。我们为两位“大建”合影留念,留住这欣喜相逢的美好瞬间。

  相逢是首歌。今日相会,仅仅是开始,两位老师表示要加强学习交流,共同把这座城市所赋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记录下来,成为属于我们上海的宝贵财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两位“大建”喜相逢
题学堂前桂枝
致友人
共青森林公园菊花展
“两万户”的小八腊子(二)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两位“大建”喜相逢 2024-11-19 2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