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一直致力于“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
“上海几十年的老小区,能给每一个停车位都装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我们小区是头一个”“再也不用大晚上跑商场充电了”,历经数月改造,173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居民区竣工,现场欢呼声一片——全力打通充电“最后一米”,基层创新治理“满电再出发”;“今天这家‘社区食堂’新开业,我们来尝尝味道”“这一桌才130几,比外面划算多了”,“社区食堂群聊”又添新成员,居民的用餐选择越来越多——家门口的“食”惠,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杨浦的“15分钟”,如何把民生温度“拉满”?
全力打通充电“最后一米”,基层创新治理“满电再出发”
“再也不用大晚上跑商场充电了”
没有产权车位,私人无法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居民面临“充电难”……“先天不足”的老旧小区总有各种各样的“老毛病”。创新基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顽症痼疾”,为民办实事,让百姓的建议与期盼不断化为现实。
最近,杨浦区长海路街道的长海二村居民区迎来喜事一桩——成为全市首个实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全覆盖的老式居民区。
历经数月改造,11月29日,173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长海二村居民区竣工,现场欢呼声一片。“上海几十年的老小区,能给每一个停车位都装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我们小区是头一个!成为样板间,我感到很荣幸。”今年77岁的居民戈老伯高兴地说。
长海二村居民区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分为南北两个小区,现有1020户居民,共享230余个停车位。这些年来,国产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小区车主中新能源车主的占比不断上升,充电需求也日益增大。陆续有居民找到居委会,申请自费安装充电桩,但这样一来,停车位就变公用为私用了,居委会只能按照规定拒绝申请。
“车子要充电,我一般去附近的国华广场找充电桩,有时去了还充不上,车太多了,得排队。”居民盛先生是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为充电问题愁了多年。居民王女士则一直想把“座驾”换成新能源汽车,但碍于小区充电不便,迟迟没有行动。
为了破解困扰居民已久的“充电难”,长海二村居委会会同南北两个小区业委会、物业,“三驾马车”联动,对居民车辆及充电需求进行排摸,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听取民意后,决定引进第三方企业对小区进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全面改造。
“如果只给部分停车位安装的话,就有可能出现抢车位的情况,容易引发矛盾。我们坚持全面安装、‘能装尽装’,就是希望居民停在哪里都能充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海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莉说。
经过比价,上海华声电气被初步选为改造方,为小区内173个符合改造条件的停车位加装充电桩。由于小区维修资金有限,双方协商决定,由上海华声电气出资,免费提供本次涉及的所有设施成本、安装费用。
另一边,长海路街道城建中心在了解情况后,也第一时间召集小区“三驾马车”对方案开展研讨,面向居民开展意见征集、解释宣传工作,并指导小区业委会于2023年12月召开南北两个小区的业主大会,开展改造项目征询,最终以高同意率顺利通过。经过长期准备并取得电力公司申请批复后,今年10月9日,长海二村居民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全覆盖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如今改造完成的充电位包括:1个直流超充桩,8个直流快充桩,164个交流慢桩。
终于不用为充电犯愁了,盛先生心情激动,“现在每个车位都配备了充电桩,随时可以充,我再也不用大晚上跑商场充电了!”
王女士也毫不犹豫地换新了,“一想到没地方充电,我就不敢换车,一直拖着。没想到小区给了我一个惊喜。”
据介绍,在收费方面,新增充电桩分时段收费,暂定在电价基础上增收每度电0.5元至0.6元的服务费,具体收费标准还在持续协商中。此外,充电桩还须完成电力疏通、安全测试等,确保于今年内向居民开放。
“安全还是最重要的事。竣工后,我们会让建设公司进行全面检查测试,保证每一个充电桩符合安全要求,完全符合标准以后,我们才会投入对居民的开放。”朱莉说。
破题,众人拾柴火焰高
此前,长海路街道已在国和路611弄小区进行了新能源汽车共享充电桩分批落地的探索。“我的车终于有地方充电了”“充电规范了,隐患消除了,我们住得也更放心了”……居民们纷纷点赞。
同样是充电问题,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也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协同过程。
前不久,在以“满电出门VS满电回家,城市更新如何破圈社区资源瓶颈”为主题的“人民城市·人人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活动上,有人大代表建议,园区、大中型商超有充分建设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和充电的场所,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装充电设施。同时,也可选址符合安全条件的沿街路段加装充电桩,打通群众充电的“最后一米”。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吸收企业、居民的意见建议,精准选址,进一步优化充电棚改造和布局,要在加强巡查、市场化管理、人防和物防的基础上,强化对非机动车违规充电行为的综合治理,全面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风险及火灾隐患,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和企业职工,助力城市安全发展。
城市治理,政府、企业、社区居民都不是单一孤立的主体,不仅要“破圈”,更要扩大“朋友圈”合作。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执行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统筹安全性和便利性,让更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不同主体以不同方式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参与,才能实现治理效果的最优化。
家门口的“食”惠,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12月5日,平凉路2543号社区长者食堂的营业时间一到,居民杜先生就带着90多岁高龄的父亲排在了队伍的前列。“家里烧麻烦,我们现在都在社区食堂解决。今天这家新开业,我们就来尝尝。”杜先生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把父亲爱吃的菜放入餐盘。
小包间里,居民陈女士则招呼着“客人”入座,当天她“做东”,请几个老邻居聚一聚。“我们平时很要好,时不时就要聚一聚。家门口的新食堂开了,我们一起来点评下菜式。”荤素搭配,有鱼有肉,陈女士点了一桌子菜,“这一桌才130几,比外面划算多了。”
中午十一点半,前来用餐的人越来越多。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除了堂食,还有不少居民选择打包外带。“我一个人,一份菜一顿肯定吃不完,那么我索性打包带回去分一分,一份中午吃掉,一份留着晚上吃”“我家里已经烧了几个素菜,再打包几个荤菜,今天的午饭可以说很丰盛了”……
虽说AI智能结算柜台省去了不少人力,但店长郭云伟忙得不可开交,紧盯出餐质量,丝毫不敢马虎,“来就餐的大部分是社区老年人,口味要求上我们叮嘱厨房,一定是少油少盐的健康餐。”价格方面,除了向社区居民发放1.8万张电子优惠券,年满65周岁的老人可用老年卡享受85折优惠,自助饮料则全部免费。记者还了解到,13:30以后,19:30以后,军人、快递外卖小哥等群体也可享受优惠。
平凉路2543号社区长者食堂,是定海路街道的第五家社区食堂。街道服务办老龄科曾思文介绍,目前辖区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40%,街道正在多方协调资源,争取在明年开出更多“家门口的食堂”。
“吃了这么多家食堂,哪家味道最好?”记者问杜先生。“你看我们没一会儿都光盘了。”杜先生答道,“定海路街道的几家社区食堂离我们家都不算太远,我们都吃过,可以说各有各的特色菜,都很对老年人的胃口。希望这样的食堂越开越多,让居民用餐有更丰富的选择。”■汤顺佳 成佳佳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