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新 文
自学游泳
那个年代,小八腊子们能够到游泳池去的机会几乎是没有。于是,那些胆大一些的就在河边下水。
那时也没有什么人来教游泳,全凭小八腊子自己模仿学习,在水里多扑通几下,能够学会狗刨式就不错了。当然,不能让家长们知道,否则,就是一顿臭骂和欠揍了。也有一些小八腊子把自家的洗澡盆搬到了河里,坐在木盆里横渡也算是一种新颖的探险项目。
河边也是小八腊子们玩水漂的好地方。那时的河边空地上常会有一些碎碗片、碎瓦片之类,随便捡上几块,都能成为打水漂的上好材料。
掏马蜂窝
记得61号的后面,原先是一大片的农田和农舍,后来被改建成一个大苗圃(在靖南中学操场的位置)。苗圃的周围用竹篱笆围着,里面种了不少树苗和花草,有时我们也会钻过篱笆到里面去捉蟋蟀。
不知是谁先发现的,说苗圃里有个马蜂窝,窝里肯定有不少的蜂蜜。没过几天,新村里的小八腊子们全都知道了这件事,大伙儿都急不可待,谁不想尝尝蜂蜜的味道,那个年代,蜂蜜也是稀罕物,有些人还真没有尝过。
于是,在一个中午时分,小八腊子们聚集起来,一窝蜂似的来到了苗圃的篱笆墙外,隔着高高的篱笆老远就能看见里面全是密集的树木和花草。在一片马尾松林里,如果没有人来指点,还真难发现那些浓密的枝叶丛中,竟然还藏有一只灰色的马蜂窝。其间,不时有一些带着醒目黑黄相间条纹的大马蜂从眼前掠过,嗡嗡嗡的飞舞声真有点让人不寒而栗,可马蜂窝里那些蜂蜜的香甜更吸引人。
一些胆大的小八腊子已经爬过了高高的篱笆,纷纷捡起地上的树枝、竹竿之类,在一片喊杀声中勇往直前。可还没多大功夫,就听见一片鬼哭狼嚎声从树林中传过来,那几个冲在最前面的小八腊子,不是捂着脑袋,就是护着手臂,跌跌撞撞地败下阵来。
原来他们全都挂彩了,个个都被凶狠的马蜂蛰得不轻。特别是我同学施裘富伤得最重,额头上被马蜂蛰了一个大包,足有鸡蛋般大,甚至还波及到了眼睛,不一会儿,眼睛就睁不开了。
小八腊子们又气又恼,个个都垂头丧气。
这不,都快要到嘴的蜂蜜一下就没影了,而且还损兵折将,这亏也太大了。突然,有人提议用竹竿去捅马蜂窝,大伙儿不就可以不用冲到跟前了,这样就能避开马蜂了!
亏得想出了这个鬼点子,不然,肯定是吃不到蜂蜜了。
于是,大伙儿又是一阵折腾,有人找来了一根晒衣服用的长竹竿,几个小八腊子举着长竹竿,远远地躲在树后,头上、手上全都用衣服裹得严严实实,经过一番努力,总算是把这诱人的马蜂窝给捅了下来。
小八腊子们甭提有多高兴了,手提着战利品凯旋。边走边还在议论:这下可要多分点蜂蜜给那几个受伤的,算他们的功劳最大。
等到把这诱人的马蜂窝全都撕扯开来时,大伙儿可都傻眼了,眼前一地的蜂窝碎屑和无数的蜂蛹、幼虫,没见到一点一滴的香甜蜂蜜。谁都没想到竟会是这样的结果,真是白白辛苦了一场。
做好人好事
有一段时间,学校里开展消灭四害运动。
小八腊子们积极响应老师的号召,一放学,就去找苍蝇拍,四处去拍打苍蝇。暑假里,傍晚的时候,灰蒙蒙的一大片蚊群,总喜欢聚集在乘风凉的人群头上,小八腊子们找来脸盆,里面抹上厚厚的肥皂沫,朝着灰蒙蒙的蚊群就是一阵挥舞,被肥皂沫粘住的蚊子不计其数,足足有一层。
刚上小学时,每天早上,星期天除外,小八腊子们都会催促妈妈把淘过米的头道水留下来,送到学校去。因为那时学校里养了一头大肥猪,头道的淘米水就成了大肥猪的营养汤。
上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学校还号召同学们种蓖麻、学雷锋做好事、古巴西扬基诺……小八腊子们总是冲在前面,个个都想做毛主席的好孩子。
捉虫、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三年特殊时期,各种粮油副食品、蔬菜供应等都很紧张,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小八腊子们学会了到郊外去挑野菜,大伙儿三五成群,手里提着竹篮来到共青苗圃一带的郊外去寻找马兰头、野荠菜、野米苋……
那时,不少家庭都饲养着鸡鸭鹅兔之类的家禽和家畜。于是,小八腊子们又成了父母最得力的小帮手,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割草、喂饲料……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家务活。
记得那时门口的大花园四周长着一排齐胸高的冬 青树,树上常会有一种大青虫。夏日的清晨,到冬青树旁去转悠,总会有一些收获。只要根据树底下那些黑豆粒状的青虫屎大小及新鲜程度,就可以判断出树上是否有虫子及虫子的大小,十有八九错不了。常常用不了半个时辰,就能手捧一大摞带着大青虫的树枝回家,用来喂食母鸡是再好不过了。
冬天河边的杨柳树上,叶子掉光后,长长的柳枝条上那些灰褐色的皮虫茧一目了然,这时就是捕捉皮虫的最佳季节。
找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上一截弯成钩状的粗铁丝。来到河边的杨柳树下,用不了一个时辰,准能钩下满满一书包的皮虫。剪去那层厚厚的丝状茧皮,里面就是胖嘟嘟的皮虫,油黑锃亮,是母鸡们最喜欢的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