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在舌尖,共享好“食”光

  漫步上海街头,“舌尖上的海派风情”让人着迷。从清晨刚出锅的生煎包,中午热腾腾的糟粕醋火锅,到下午的一杯现磨咖啡,晚上有歌有酒的轻松夜宵……本土的、异域的、全球的美食,都能在这里一网打尽。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开心,人人共享美好“食”光,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从一棵闪着露珠的青菜开始,到充满烟火气的一日三餐,还有杨浦滨江的一缕悠悠咖啡香,记者在走走停停间,品味申城美食文化中的温情与热度、传承与创新。

  兜菜场、逛市集,不仅是阿姨爷叔的人生乐趣,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

  作为2024年上海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80家标准化菜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进入尾声。如今,兜菜场、逛市集,不仅是阿姨爷叔的人生乐趣,也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

  阳普国和菜市场是杨浦区面积最大的国营菜市场,足有2000平方米,也是杨浦区第一家示范性智慧菜市场。早晨七八时,各个摊位前涌动着熙熙攘攘的客流,而最受顾客欢迎的当数“平价菜”专柜。由于价格低于市场价,吸引了大批回头客。

  “国和菜市场的平价菜和别家有点区别,一是品种比较多,有近30个品种;二是菜场管理员做‘摊主’,保证从早到晚都有菜。”阳普国和菜市场负责人戴俊仑告诉记者,青菜、萝卜、大白菜、西红柿、土豆,是“平价菜”专柜的“常驻客”,其售价是市场价的一半。其他花色品种,如山药、南瓜、洋葱、卷心菜、西蓝花、青椒、宁夏青菜等,则比市场价低了30%左右。“自营平价菜,采取基地直供和批发直采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最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目前,5个基本品种每天能卖三四百斤,其他品种也有一百多斤的销量。”

  平价菜丰富了,会不会影响其他经营户的生意?戴俊仑说,一般蔬菜摊位上有五六十个品种,花色品种更多。同时,平价菜也能倒逼经营户合理定价,提升服务。“到我们菜市场来买小菜,很多居民的感受是品种多、服务好。比方说,称了一斤毛豆,摊主会叫你先去其他摊位兜一兜,一圈回来,毛豆子已经剥好了。”

  这样的贴心服务可不是个例。小菜场里多是夫妻档,在牛肉摊位,摊主熟练地把一块牛里脊切成片,放在小篮子里递给老婆。她一把接过,放在水龙头下仔细冲洗,甩干水分后放进不锈钢盆中,往里加入蚝油、生抽、胡椒粉、糖等调味料,拌匀后倒入保鲜袋,递到顾客手中。“再去买点青椒茭白,回家都能直接炒了。”戴俊仑说,临近春节的时候,农产品代加工服务更加热门。“香肠、咸肉、风干鳗鱼等挂满了摊位,大部分都不另外收费,最多收点材料费。”

  如果说,平价菜、代客加工和小修小补,体现了菜场的人情味、烟火气,那么入口处的一整块可视化多媒体大屏则让智慧化和“菜篮子”结合起来。在这里,今日菜价、食品检测结果、商品销售情况等数据都一目了然。“大屏幕上面有菜品农药检测结果等信息,每天都过来看一看,买菜省心,吃了也放心。”不少居民已经习惯买菜前来大屏幕前“做功课”。此外,国和菜市场还整体入驻了“饿了么”,精选蔬菜、肉制品等品牌商户一起上线,服务更多年轻消费者,让老菜场焕发更多新活力。

  烟火气中,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活力

  一头连着复旦、财大等高校,一头连着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年轻白领、高校学子、小区居民在这里汇聚,烟火气中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活力。这里就是大学路。

  去年5月20日0时起,全长250米的大学路(锦创路—智星路)变身“限时步行街”,网红小马路的人气又上一个台阶。周末,找一家咖啡馆,坐在外摆位上享受露天下午茶;入夜,选一家特色小馆,喝着小酒,品着美食,跟着音乐轻轻摇摆,享受都市夜生活。

  走在大学路上,你会发现这里的餐饮非常国际化,特色咖啡厅、传统茶室、时尚酒吧、地方菜、外国菜应有尽有。风格迥异的店面,也反映了这里汇聚着的多元文化。

  今年8月26日新开业的西班牙餐厅TAPA TAPA,坐落在大学路的街角。红色的外墙、波普风格的壁画,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海鲜饭香味,带来西班牙街头小酒馆的氛围感。入夜之后,灯光调暗,玫瑰海盐制成的烛台颇有情调,烛光摇曳中,年轻人三三两两而坐,轻声聊着天。

  走出西班牙小馆,来到主打美国得克萨斯州菜系的Chill's,这里既有捧着电脑聚在一起做项目的大学生,也有刚放学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吃晚饭。餐厅负责人邱希滨说,二楼露台的位置可以看到更多街景,是不少人指定要的网红位置。“大学路的客群很丰富,既有在周边工作的商务客人,也有来兜兜逛逛的周边居民,还有高校学生等,生活在附近的老外也不少,给我们带来了全时段的消费。”

  “大学路变成限时步行街之后,客流量更大了,烟火气也更足了。”主打东南亚菜的SASHA在今年10月开业,很快就迎来了不少新客人。“周末的时候,上下两层都爆满了。”负责人吉米说,自己还有一家餐厅在大学路开了十几年,见证了这里从一条不知名的小路,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文艺街,也让他有信心再追加投资一家餐厅。“很多人来大学路,是为了享受它的氛围。从日咖夜酒,到各国美食,还有热闹的市集,好玩的密室,都能在这里找到。”

  夜幕降临,彩灯亮起,零点的大学路闪着温暖的光,浪漫又迷人。这大概就是美好生活的样子。

  在江边喝杯零碳咖啡,是“打开”工业遗存的一种方式

  绿色草坪环绕,有着书香和咖啡香……在杨浦滨江的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内,有一家很特别的咖啡馆:一尺之间零碳主题店,也被叫作“零碳咖啡馆”。

  下午2时许,记者在咖啡店看到,木质的座椅,落地大玻璃窗,咖啡店内放置最多的就是书籍,特别是绿色低碳主题的书籍更是遍布各处,《中国碳排放》《低碳中国》《零碳出行》,以及儿童绘本《儿童自然探秘百科》《花婆婆》等,让来到这里的大小朋友,在松弛的环境中,通过阅读更加了解自然与生活。咖啡店的门口,还贴心摆放了爱心茶水桶,为周边的环卫工人、滨江保安、骑行者等提供热饮。

  咖啡馆的一名店员告诉记者,之所以叫“零碳咖啡馆”,是因为店内的照明设备和其他设备的用电,都来自太阳能。此外,店内提供可降解材质的环保纸杯和餐具,都与“绿色环保”的主题契合。

  更为特别的是,这家咖啡店是由杨树浦发电厂存留下来的净水池改造而来。原构筑物的24个柱础、直径达20米的圆形大底盘以及曾经承载重型机器的条形结构,都被重新利用,构筑成一座轻盈的劈锥拱面屋盖,优雅地横跨于遗迹之上。

  坐在咖啡馆的木质椅子上,抬头可以眺望不远处屹立着的杨树浦发电厂遗迹,两根标志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烟囱,印证着过去工业生产的往事。彼时,杨树浦发电厂有“远东第一电厂”的美誉,这里曾有一座高达105米的大烟囱,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物,它就像黄浦江边的一座航标灯,远洋的乘客一看见它便知抵达了上海。2010年,应市政府节能减排的要求,杨树浦发电厂正式停产。此后,电厂经过精心设计被打造成为“遗迹公园”,在杨浦滨江岸线重焕新生。

  手捧咖啡,在江边逛逛走走,吹吹江风,好不惬意。登上一旁的栈桥,远处的江景也能一收眼底。市民孙小姐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杨浦滨江建得越来越“可亲可近”,不仅能见到开放的水岸,还可以喝杯咖啡、吃点甜品,和朋友坐下来休憩聊天。更难能可贵的是,和她去过的其他滨水岸线空间相比,杨浦滨江特有的“工业遗存”都在一个个打开,变身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张钰芸   裘颖琼

  (来源:新民晚报)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文化在舌尖,共享好“食”光
杨浦时报文化05文化在舌尖,共享好“食”光 2024-12-19 2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