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同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陈奕是来自老挝的留学生。前不久,她在杨浦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示厅内,兴奋地跟着电子互动大屏,学着打起了中国功夫。“一直知道中国功夫厉害,但具体了解不多。这个屏幕会捕捉我的动作,然后教我、纠正我的动作,我刚才学会了扎马步摇手,第一次这样亲身体验,真是太有趣了!”她笑着说。
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区发展的同时,也在赋能人们的生活。在创新蝶变的进程中,杨浦充分发挥优势,坚持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惠民利民,以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杨浦滨江实现“华丽转身”,大学路“二次元浓度”持续攀升,“百年大学”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人文力量……文化之于杨浦,是厚重的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也是向“新”而行的软实力。杨浦如何打造文化“YOUNG本”?如何探索文化的“全新表达”?本期2、3版为读者奉上杨浦的“文化故事”。
新老故事一起说,杨浦怎么开展“复合叙事”
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并入选我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是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专家顾问,为示范区建设多次建言献策。“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是很难的,杨浦,却把这件事做得很实。”在近日举行的杨浦区文化工作座谈会上,伍江如是说。
“杨浦滨江原来只有厂房和仓库。”全国劳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在杨浦滨江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如今,她工作过的国棉十七厂,成了游人如织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伍江表示,杨浦对现存的工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利用工作,许多老厂房焕发新生,成为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下一步,杨浦文化发展要继续把工业文化遗产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利用。”
“哪怕只是隔几天来杨浦滨江,也一定会发现新变化。”对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杨树浦驿站人人屋站讲解员张蒨而言,人人屋和杨浦滨江不仅是工作场所,也是家门口的好去处。她说,这片昔日的工业锈带,正成为更多人爱来、常来的生活秀带。“这里所有的变化,都是围绕着人发生的。”
旭日初升的杨浦滨江,晨练的人们有的沿着江边跑步,有的三五成群一起打球,还有的悠闲骑行……平均每隔700米就有一个的党群服务站,就像家门口的“会客厅”,市民游客走入其中既可深入了解杨浦滨江的红色历史,又能笃悠悠坐在桌前喝一杯咖啡,享受一个惬意午后。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成果惠及广大市民,成为“地标”。
“如何打造一个杨浦特色的文化品牌,使之‘只有杨浦有,一听就是杨浦’?”在此次座谈会上,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黄凯锋以这样一个问题“抛砖引玉”。黄凯锋建议,杨浦滨江岸线应打造“滨江复合叙事”,将工业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品牌、科创金融资源等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叙事整体,新老故事一起说。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上海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发生蝶变之后,新引入的社区食堂、健身房、公共绿地空间等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暖意融融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杨浦区作协原副主席管新生是工人新村题材大型话剧《暖·光》的总策划,在他看来,这部讲述杨浦老工人新村历年变迁的原创文艺作品可以成为“传声器”“扬声筒”。“杨浦的工人多,工人新村也多。我在工人新村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工人新村温暖了我。现在,我想把话剧做给了解工人新村的观众看,也给不熟悉工人新村的人看。希望杨浦能给予所有讲述老故事的文艺作品更大力度的支持,助力这些作品登上更多更大的舞台,发出杨浦更响亮的声音。”
“文化+科技”,是大创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鲜明标志。8平方公里的空间内,集聚了哔哩哔哩、叠纸游戏、葡萄子传媒等当下年轻人熟知的行业头部企业,文化+科技企业占比达85.71%。
“现在,离开科技讲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谈科技也是不存在的。”哔哩哔哩(B站)党委副书记吴琦认为,杨浦坐拥B站、抖音、美团、叠纸等科创“大厂”,一片以数字经济、科创研发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正在成型,这是天然的文化资源优势。“希望能通过科技手段,把杨浦文化挖掘好、创作好、传播好,又通过文化力量,促进科技的发展与共享。”
“打包成组”的文化生态圈,怎么建?
YOUNG剧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敦煌当代美术馆、杨浦文化艺术中心……近年来,在杨浦街头,一座座文化场馆拔地而起,串珠成链,成为市民群众身边的风景线。
2022年9月,YOUNG剧场完成升级改造,正式开放。两年来,剧场聚焦“年轻力”“戏剧场”“无边界”三个关键词,推出超800场演出、活动,收获93%的好评率。在杨浦区文化工作座谈会上,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YOUNG剧场作为杨浦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将持续深耕秋是国际戏剧季品牌,以海内外的名家名剧为杨浦文化建设赋能,深化“看戏剧,到杨浦”的品牌口号,带动区域内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繁荣与共,进一步推动杨浦商旅文体展融合创新发展。
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赵书雷表示,要继续加强红色资源推介,实现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推动红色文艺、红色文教、红色文旅精品迭出,打造更多“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地标和文化线路。
“现在网上都在说CityWalk,而我们要打造适合Citizen的CityWalk。”在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看来,杨浦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做出来、做得好”,需要把更多优质的文化场馆、文艺活动“打包成组”,形成集城市微旅游、艺术展览、文化演出、体育健身、商业购物等于一体的文化生态圈,在更广范围打响杨浦文化建设的知名度。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则表示,杨浦要聚焦打造人民城市文化建设的杨浦“YOUNG本”,实现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创新实践与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契合。“具体做法多种多样,比如打造各类新型文化空间,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机制,健全和优化特色文化产品供给等,真正通过文化建设,体现出杨浦对于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成果。”
杨浦区文化工作座谈会的举办地是前不久刚开放的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市民王女士全家作为首批观众,体验了这座全新的艺术空间。“演出很精彩,尤其是相声节目,孩子看的时候笑个不停,我相信对她来说是一次认识传统文化的好机会。”王女士说,“我们参观了整个中心,非常漂亮。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样的文化大餐,我切身感受到,杨浦的文化艺术气息越来越浓了!”
为更好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文化需求,打造市民的终身美育学校,杨浦文化艺术中心整合资源,以新馆开馆为契机,推出全新文化品牌项目——“艺DAO·启橙”杨浦系列活动,涵盖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沉浸式互动体验以及非遗市集等,献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盛宴。
“未来,我们杨浦文化艺术中心还将对接引进高品位文艺惠民演出,为大家呈现更多、更精彩、更高质量的演出与活动。”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副馆长周方益说。■汤顺佳 宗禾
本版部分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