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破圈”与“传承”,怎么实现双向奔赴?
今年,上海理工大学牵头成立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该联盟成立以来,各高校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利用歌曲、舞蹈、话剧、影视作品等艺术表现形式,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活动。
“小物件”里有怎样的“大情怀”?
比如,最近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对话信仰”大学生思政微课展演,以小切口叙事,探索红色文化的“全新表达”。
一张旧粮票,背后是新中国从物质匮乏到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奋斗故事;一间小书房,背后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奉献故事;一首《义勇军进行曲》,背后是中华儿女拯救民族危亡的壮丽故事……来自沪上11所高校的优秀大学生讲师团同台演绎、对话信仰,以思政微课展演的方式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印记”。
“这次大学生思政微课展演,我们聚焦博物馆里的红色印记,就是希望各高校师生通过红色文物小物件,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讲好讲活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上理工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志清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参与展演的,既有承接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项目的高校,也有“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高校。为讲好一堂堂思政微课,各高校师生走进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外红色场馆“深挖家底”,重点围绕“初心启航”“大师匠心”“文化寻根”等主题,选取红色文物、资料典籍、革命遗迹、历史建筑等代表性素材,将红色校史与百年党史、新中国史相结合,将高校红色文化与社会场馆馆藏史料相结合,打造出短小精悍、鲜活生动的“红色+”作品。
对上理工附属储能中学高一学生朱莹来说,能够“一口气”看完这么多优秀高校的精品演出,很有收获。“今天的展演是我课堂里看不到的,原来大学里有这么多珍贵的‘宝贝’和动人的故事,希望未来我也能像舞台上的哥哥姐姐们一样,用青年人的方式讲述鲜活的红色印记,共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在各高校微课的设计和创排中,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纺织博物馆、国歌展示馆、李白烈士故居等都深度参与,提供红色文物史料、组织专家指导微课设计等,促成了馆校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又一次双向奔赴。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利用服务部负责人方华在观看展演后表示:“每一个高校都立足校内资源,讲好校史故事,传承校史精神,我们红色场馆深受启发,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个微展演,而是在看一场专业的大戏,希望演出结束后,高校学子们能走上更大的舞台,继续展演好故事,也希望学子们能够走进更多红色场馆,讲好我们上海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微课展演是构建高校“大思政课”品牌的一次有益探索。下一步,在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的推动下,各高校将进一步聚力推进品牌共筑、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打造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活动,让更多校内资源、馆藏资源走近大众。
“开门”办思政,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朋友圈”
上理工党委副书记孙跃东表示,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是高校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联动格局的大平台。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将推动现有的思政微课进一步体系化发展,努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富感召力、更有吸引力的红色文化宣教IP。“让精品的思政微课走进大中小学、周边社区、红色场馆,同时加强数字赋能,不断扩大红色文化育人效应。”
近年来,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展开各具特色的体验式教学,构建“大思政”格局。在联动联研联建的基础上,一系列红色文化育人精品项目聚沙成塔,并转化为教学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同济大学李国豪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烈士故居等系列红色文化“网红”打卡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汇聚成上海高校红色文化研学的标志性线路……“百年大学”,是杨浦的宝贵资源。杨浦一直在探索校校、馆校、区校共建共研共享机制,构建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让红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
今年,杨浦区域红色文化馆校联盟,由国歌展示馆在区文旅局、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牵头成立。沪东工人运动展示馆、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上海市市东中学)、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及其教育集团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杨浦少云中学、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上海市杨浦初级中学、杨浦区红色文化发展中心(国歌展示馆),签约加盟首批杨浦区域红色文化馆校联盟。
据了解,该联盟逐步推出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清单,进一步深化品牌活动的共建共享。红色展览、实景展演等文化服务,青少年可自由“点单”。
多元协同,凝聚红色文化育人一体化合力,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已经成为红色文化“破圈”与“传承”双向奔赴的有力支撑。
华灯初上,多姿多彩的“文化夜生活”拉开大幕
每周四下班后,市民林晶都会从浦东新区坐着公交,辗转来到前不久焕新开放的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参加市民艺术夜校的水彩画课程,上完课再换三部地铁回位于宝山区的家。
这样“折腾”的“赶场”,林晶已经坚持了三期,成了“老学员”。“早班晚课”的生活,对她而言,既充实又美好。“这里的教室宽敞舒适,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大家共同在艺术的殿堂里乘风破浪,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美好时光。每周工作之余有一次学习的机会,还能学到自己热爱的绘画知识,提升艺术素养,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非常感谢杨浦给我们提供的丰富课程。”林晶笑着说。
八段锦、芭蕾、戏曲、古琴、书法……在杨浦,很多人都和林晶一样,工作日傍晚行色匆匆地奔赴,就是为了与文化艺术“亲密接触”,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晚饭后,家住锦州小区的朱慧超再次踏入家门口的平凉路街道图书馆教学点。“自打我知道家门口的图书馆开了市民艺术夜校,便早早卯足了劲儿准备抢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抢课成功。每次坐在这里,在这整洁安静的空间里学习,与专业老师交流,感觉平时焦灼的心得到了放松,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又快乐,梦幻又真实。”
在杨浦,市民艺术夜校已经成了一张文化惠民的闪亮名片。据统计,2024年春、秋两季共计约800余人参加了晚间开放的艺术培训课程,约10000余人次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文化惠民服务。自2022年杨浦首次面向中青年白领开展的晚间艺术培训活动以来,已精心打造了涉及42个艺术门类的课程,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文化名家等优秀师资加入,在传统优秀的课程基础上还拓展了生活时尚类及生活美学类等项目,如红酒品鉴、戏剧表演、绒线编织、手工盘扣、健身养生、古琴鉴赏等课程。不仅如此,除了在晚间授课,老师还在其它时间段通过云端为学员提供帮助,学员们也可在云端交流经验,线上线下联动,使得学习更加事半功倍。
根据《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更多、更好地惠及市民,提高市民文化艺术素养。目前,“市民艺术夜校”杨浦区教学点已实现12个街道全覆盖。■毛信慧 宗禾
本版图片部分为资料图,部分由相关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