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过去一年,上海交出亮眼“成绩单”,城市经济规模进入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如何打造“创新创业活力城”

  ■刘力源   宋宁华   唐烨

  万象更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对上海发展尤为关键。

  过去的一年,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在迈入2025的新起点,“5”这个数字显得意义非凡,标志着上海高质量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新篇章源于“五个中心”建设的全面深化;源于新动能的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强劲动力;源于改革开放红利的持续释放;更彰显出上海在全球发展图景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从“杨树浦”到“杨数浦”,经济的“数字浓度”越来越高

  从近代工业发源地“杨树浦”到创新创业活力城“杨数浦”,一字之差的转变,是杨浦区创新蝶变之路的印记。

  目前,杨浦区数字经济企业超8000家,同比增幅近20%,税收贡献占比超40%。数字经济首次成为杨浦贡献度最大产业。在数字经济的细分赛道,杨浦区诞生了一个规模超3000亿元的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在数字经济的细分赛道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前11个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2907.8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高于全市超过3个百分点,规模占全市近五分之一。2024年全年规模可超3000亿元。

  杨浦区内已集聚抖音、美团、哔哩哔哩、京东达达等知名数字经济企业,数字经济呈现出“34567”的结构特征:数字企业数量占全量企业的比重超三成,数字经济总税收贡献占比超四成,数字产业化税收占数字经济五成,数字经济营收占全量企业营收超六成,产业数字化企业数量占数字企业的近七成,各项数据均比上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

  “杨浦区域经济的‘数字浓度’明显提升。数字企业以30%的企业数量完成60%以上的全量企业营收。从区级贡献看,数字经济区域贡献首次超过房地产业。”杨浦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炜解析,数字经济税收贡献明显高于非数字企业,显示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杨浦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杨浦区实现了动力切换。

  以“数字”为动能,原本小而散的传统二手回收行业实现了变革。杨浦区成长起来的企业上海万物新生环保科技集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回收产品的快速定价与质检,旗下的数字化工厂每家员工不到50人,可以完成600人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万物新生副总裁田牧介绍,数字化不仅帮企业提高了效率、产能,更帮助回收行业链接了大量上下游企业和用户,形成了一个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市场。

  为“企业星系”创造良好生态,杨浦区聚焦12条细分产业链,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并制定完善产业链“一链一策”。充分发挥“链主”企业行业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联盟、技术论坛、联合开发等方式,杨浦区在技术攻关、品牌渠道、资源融通等方面链接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度和协同性的中小微数字企业,形成头部牵引、衔接紧密、整体协同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近两年来,杨浦区基于大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识别模型,为区内数字企业底数和数字经济发展特征做了一个全方位的“体检”。结果显示,杨浦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生态正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厚积成势。

  创新资源集聚、成果转化乘势加速、科技金融持续赋能,更为成熟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吸引人才汇聚、企业落地和创新企业到杨浦孵化。杨浦区在中小型科技企业中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目前已有入驻企业135家,累计资助科研项目281个,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计算机工程等杨浦重点产业领域,成功对接博士后207名,实现专利申请千余件,带动科研团队数百个,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效果显著。

  记者了解到,为了实现数字经济“质的跃升”,杨浦区正探索加强12条产业链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场景开发和项目落地,同时全面绘制“产业图谱”对重点企业精准画像,建立动态更新的企业清单,通过“以链招商”精准引进一批各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快速壮大数字经济能级。

  接下来,杨浦区将打好“产业生态培育攻坚战”,加强产业生态创新,提升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

  杨浦区已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通过“链长制”,杨浦区将密切跟踪产业发展新趋势,深入分析各条产业链的技术逻辑、市场逻辑、底层逻辑,立足杨浦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找准主攻方向和发力重点,为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细分赛道打好基础,努力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光发热。

  当前,哔哩哔哩新世代产业园、美团上海科技中心、云际尚浦双子塔、中交集团上海总部等项目正在杨浦区加速建设,杨浦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即将迈向更高能级。

  怎么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阳光明媚,万象更新。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对上海发展尤为关键。上海“两会”会场,代表委员们肩负着全市人民的希冀,积极建言献策。

  过去的一年,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在迈入2025的新起点,“5”这个数字显得意义非凡,标志着上海高质量发展翻开新的篇章。

  新篇章源于“五个中心”建设的全面深化;源于新动能的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的强劲动力;源于改革开放红利的持续释放;更彰显出上海在全球发展图景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直面问题。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随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全球贸易保护加剧,国内需求不足,新旧动能接续不畅,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也正是在“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奋发进取、化危为机的“确定性”更显得弥足珍贵。综合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如何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在两会会场,“稳”“扩”“拓”等成为高频词,也成为上海发展新征程上的重要动力引擎。

  稳,行稳才能致远。上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为此,上海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扩,扩内需、稳外需,提振消费信心,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成为上海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刚刚过去的一年,上海口岸免签入境外籍人员数量达167万人次,是2023年全年的4.7倍。从“City不City”到“周五下班去中国”,中国热的持续升温带来的不仅是纷至沓来的外国游客,外籍高管的回归、上海接住这波“泼天富贵”的底气和实力,成为提振外资在沪发展信心的风向标,将对上海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拓,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拓展经济新增长点。开拓创新,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上年仍有增加,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24年的4.4%提高到4.5%左右。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推动制定一批重大改革政策、复制推广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此外,“谷子经济”“二次元”等新经济形态,也折射出年轻一代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趋势,有望成为传统业态重获新生的机遇。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在世博中心正门前,“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红色展板格外醒目、温暖人心。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上海将坚定信心、锤炼本领,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以干字当头、奋力一跳的精气神全力跑出加速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如何打造“创新创业活力城”
杨浦时报评论05如何打造“创新创业活力城” 2025-01-21 2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