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历乙巳年将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这场海派年味,我们如何奔赴

  ■周辰 王宛艺 占悦 王嘉旖 张熠 赵玥 何娟

  春节,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的传统习俗,每个“小我”与“大家”共同书写的文化记忆。

  去年12月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农历乙巳年将迎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

  与此同时,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优化,努力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上海,如何将游客流量转化为促进消费、发展经济的增量,这是一篇值得研究的大文章。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2025上海两会现场,“首个‘非遗版’春节,上海怎样过?”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结合工作本职或是调研所得,代表委员们提出,应从人文经济学角度进一步研究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及其蕴藏的魅力、潜力、活力,上海应在保护与传承好海派民俗的同时,以全球化的视野做好产品供给、场景供给与情绪供给。

  古老而灿烂的海派年俗,站在开放的大门口,邀请世界游客共同奔赴这场海派年味,让全世界都来过中国节。

  文化“年夜饭”,人人共享

  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众多年俗中最郑重的时刻之一。

  “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年夜饭套餐预订人次同比增长近50%。”市人大代表,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周卫红带来一组数据:春秋旅游2025年春节的预订人次、营收等指标已超去年同期,总预订人次增长17%,总营收增长47%。

  “春节申遗成功,对大家来说很自豪。就像是全世界人民跟我们一起过节,把仪式感拉满。”周卫红说。

  过年,不仅要大饱口福,还要大饱眼福。

  哔哩哔哩(B站)已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达成重要合作。除夕夜,哔哩哔哩将全程同步直播央视春晚,并成为央视蛇年春晚的独家弹幕视频平台。这将是哔哩哔哩成立15年以来,首次直播央视春晚。

  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导演组将节庆民俗、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各类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舞台呈现、节目编排和视觉包装之中,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

  蛇年春晚将不断深化“人民的春晚”创作理念,将聚光灯更多投向奉献拼搏的普通人,邀请平凡而伟大的奋斗者走到台前,成为春晚舞台的主角。同时,通过“春晚等着你”活动邀请“绿皮慢火车列车长”胡贵川、“麦子阿姨”秦士芳、“外卖诗人”王计兵到现场观看彩排,近距离感受春晚的热烈氛围。蛇年春晚持续拓展“开门办春晚”的深度与维度。导演组面向全国各地寻找创意灵感,创作了一批贴近生活热点、能与观众产生更多共鸣的作品,发现采撷了一批精品节目,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创作力量,深度参与节目编创,为春晚的全方位创新注入新活力。

  数据显示,去年春晚的观众中,15岁至44岁的年轻用户占比高达51.59%,年轻人正成为春晚的主力观看人群。作为国内年轻群体最活跃的综合视频社区,哔哩哔哩是年轻人关注春晚、讨论春晚的主力平台。双方此次合作,将为年轻观众带来更丰富的春晚内容,更独特的观看体验,让春晚成为更多年轻人必不可少的文化“年夜饭”。据悉,哔哩哔哩方面将为春晚直播定制全新的互动、观看功能。总台也将在哔哩哔哩开设春晚账号,为用户带来历届春晚中的精彩内容。

  “在春节演艺文化和体验产品中,可以将传统技艺、习俗特色与当代审美、时代愿景和人们的情感需求结合起来”,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思考的是传统文化习俗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海派文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当代性特征,应当打响“新海派春节”IP品牌,发挥海派文化跨界创新的特色与优势,创作“小而精”数字化体验式场景,与当代审美同频共振。

  以年味为媒,牵引文旅商体展联动创新

  近年来,每逢春节临近,就有众多身着汉服、手提灯笼的游客穿梭于豫园九曲桥上,一轮明月映照古今。

  翻看明朝县志,就曾记载上海城隍庙、豫园地区举办新春灯会的热闹场景,“花灯高照,灯市红火,街上红男绿女,人潮汹涌”这样的春节场景,代际传承,定格在古人与今人的记忆中。

  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活动不仅是文化展示,更是社会经济的推动力。在春节的庆祝中,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节日经济效益,从餐饮、旅游到文化商品的消费,都体现了春节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紧密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审议春节申遗时,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市人大代表、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徐晓亮认为,在当下,无论是非遗记忆还是海派年味,都要注重打造文旅商体展联动创新发展的业态与场景。“要把更多好的年味文化符号提炼出来,同时也要通过消费,让一代代的匠人、一代代的文化能传承下来。”

  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商业,文化+体育……“文化+”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文化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化、融合化、体验式等特征突出,成就了“郁郁乎文哉”的浩荡气象。

  文化市场何以生机勃勃、活力奔涌?需求牵引是动因,文化自信是根源。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当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刚需。

  一方面,文化自信更为坚定。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国潮文创、古典诗词节目、“新中式”服饰等受到追捧。

  另一方面,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凸显。从吃的、穿的、用的,到看的、玩的、藏的,大家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消费的意愿、能力、比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读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在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有助于将文化资源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优势。

  找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能满足需求,也能创造需求,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以走过30年的豫园灯会为例,从传统文化、古老典籍中汲取灵感,去年豫园灯会首次出海,在法国亮相,今年则开启“山海奇豫记”丛林篇,展现美美与共的文化理念。开园至今,平均每日客流量近8万人次。牢牢抓住豫园灯会这一文化IP,黄浦江畔老城厢“大豫园片区”,成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承载场景。

  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观察如今的社会生产生活,“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游盛行,由夜市向夜演、夜游拓展的“夜经济”红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道理更显直观可感。更重要的是,人们在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也得以不断强化,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得以更好实现。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实现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形成了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这正是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

  “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一过程被称为‘过年’。”在申遗文本中,这份描述深刻揭示了春节与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密联系。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高春明认为,在上海,现代化城市和传统年俗有机结合,过年时,年轻人会穿着传统服饰到豫园看灯会,也会到博物馆去感受历史文化。2025年春节,上海将举办汇集全国新春民俗特色的非遗活动,“申遗成功一定会更添一把火,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升温”。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昆曲、京剧、藏戏、古琴、端午节、二十四节气……这些非遗项目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们的成功申遗,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全球认同和尊重。春节申遗成功以后,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2023年12月,春节正式被列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共享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感受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国的春节逐渐具有了世界性。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表示,“这实际上是人类对于节日的一种共同需求”,为中华文化开展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市政协委员、台盟市委委员陈乐介绍,当前上海已经列入非遗名录的春节习俗有30多项,包括本帮菜烹饪技艺、海派剪纸、崇明水仙传统栽培技艺、闵行区的马桥手狮舞、上海黄酒传统酿造技艺、龙凤旗袍制作技艺、鸿翔中式女装制作技艺等等,海派年俗在做好传承脉络梳理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思索,如何做好产品化、精细化、定制化,从而将体验感做到极致?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寄托了意涵丰富的情感表达。“春节是一种感觉,每个人心里的春节都可能有一个特别的故事。”陈乐说。

  因此,扣住拜年、守岁等节日仪式感细节的同时,应当注意文化传承、情感链接。对技术的应用需抱谨慎态度,不应仅流于表面形式,更应该注重非遗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升游客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共鸣。

  在首个“非遗版”中国年,逛逛年货大集、浏览线上商超,非遗元素、民俗活动目不暇接;多地文博场馆精心筹划,邀约公众“文博馆里过大年”……文化年货供需两旺,烟火气升腾文化味,成为文化繁荣与经济向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写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定能更好为发展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

  (来源:文汇报、新民晚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

  ■本版图片由毛信慧、周琳拍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这场海派年味,我们如何奔赴
杨浦时报评论05这场海派年味,我们如何奔赴 2025-01-28 2 2025年01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