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意与“暖”意,如何相得益彰

  ■张懿 喻思南 刘力源 王云杉 冯源

  当前,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技术革新潜能逐渐释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舞台;数字娱乐、在线教育、直播及短视频购物等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持续带动着高技术服务业的进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不断激发数字经济的潜力。

  2024年的中国经济年报显示,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2%;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星辰大海,创新涌动。“新”意与“暖”意,如何相得益彰?

  延续“DeepSeek热”,上海拥抱更美好的智能时代

  在深度求索(DeepSeek)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在全球范围内赢得广泛关注之际,上海将举办一场世界级AI开发者盛会,以进一步赋能开源技术发展,打通AI商业落地的路径。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将于2月21日至23日在沪举行,预计将集聚上百家国内国际开发者社区。正如一家头部AI大模型公司高管所言,中国AI的全球话语权因为开源的DeepSeek而不断提升,大家非常期待能借助此次大会,与全球开发者进一步深度链接。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发端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年是第三次举办。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表示,全球范围内,GDC是首个以“服务全员开发者”为定位的大会——既不依附于任何一家AI企业,也不隶属任何一个技术流派。这也让GDC在业内赢得了“开发者社区的社区”的赞誉。换言之,就是它拥有相对超然的地位、更加纯粹的公共属性,将为所有开发者提供助力。

  上海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据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委网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AI技术和场景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大模型、语料、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构筑开源生态,上海正积极推动经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实现智能化转型。2024年,全市AI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7%,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在大模型领域,上海建成全国首个大模型生态社区“模速空间”,集聚超过250家相关企业。目前全市已备案大模型突破60款,数量上仅次于北京,位居国内第二。根据不久前上海发布的人工智能“模塑申城”实施方案,到今年年底,全市要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当前,人工智能不断“进化”,技术革新潜能逐渐释放。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智能产业,有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响应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会聊天、能讲故事,在一问一答的连续对话中“读懂”你的心思;会写法律合同、剧本,生成画面甚至视频,是不知疲倦的工作好帮手;能从浩如烟海的分子组合中找到最优解,为开发新材料打开思路……随着日常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类迈向智能时代的基础工具。

  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福利的同时,还需前瞻研判技术可能给人的生活、社会治理、伦理道德等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比如,人工智能生成近似原画的内容、构图等,可能侵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大型语言模型处理、生成数据时,可能涉及个人隐私;如果相关技术被恶意使用,可能用以制造虚假信息、诈骗等。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衍生的问题挑战,必须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

  从更大的时间跨度看,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都冲击着人们的固有经验与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强大工具,人工智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延伸,其价值在于提高生产效率、生活品质。当前的人工智能模型和应用固然有缺陷、有短板,并带来一系列难以预知的风险挑战,但我们应有充足信心和理由驾驭好人工智能,通过推动其健康发展来更好造福人类。

  从技术内涵看,人工智能的“智慧”来自人的设计,人工智能本质仍是数学和逻辑,擅长的是按照规则操作,靠的是“经验主义”。人工智能发挥何种作用,关键在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关键在价值理性能否有力引导工具理性。关爱特殊群体,人们自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无障碍、包容共享的产品;跨越“数字鸿沟”,人们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增加科普供给,让科普服务普惠共享。从许许多多的应用情形看,我们完全有能力挖掘“科技向善”的潜能,赋予人工智能以正能量和温情。人工智能不会是也不应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陪在人类左右的一个有温度的朋友。

  智能时代,未来已来。智能时代前景如何,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空间。迎接更加和谐的智能生活图景,每一次创新都值得尊重,每一分努力都值得珍视。

  数字化赋能,杨浦打造“最暖城区”升级版

  从《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到《哪吒2》票房登顶;从DeepSeek火爆全球,到人形机器人精彩亮相,游戏科学、深度求索、宇树科技等一批并非大众耳熟能详的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成长为“小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创新气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细究“小龙”成长,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国家对创新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创新一地一域的暖心呵护。

  良好的环境是创新的“空气”和“沃土”。管理者要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文化,让创新者在良好的土壤中成长,才能为未来创造更大价值。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批“小龙”应运而生。这些“小龙”能嗅出“空气”中有助于创新的味道,也能吸收“沃土”中的创业养分,不断成长壮大。

  让企业大胆闯、让创业者放手拼,就要尽最大努力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助其大展身手。有的企业成立不到10年就变成“小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政府在软环境上出实招,“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让创业者安心创业、放心奔跑。

  杨浦近日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改革方案。方案以聚焦产业发展、提升企业感受为目标,涵盖40项具体举措,助推杨浦区营商环境建设更加精准、高效、可感、可达。

  “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是杨浦区的特色优势之一。通览8.0版方案,不难发现许多举措的责任单位都指向了数据局,这也意味着杨浦区将进一步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为企服务的便利性与精准度。具体而言,将围绕企业、个人办事“全生命周期”,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一业一证”扩容增效,推出更多“一类事一起办”集成服务;同时,拓展告知承诺制,落实告知承诺信用信息无感核查和归集应用机制,对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准营项目实施“一次承诺、一次审批、综合监管”。

  去年年初,杨浦区推出“产业链链长制”,今年将继续以此为牵引,围绕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紧抓上海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机遇,强化产业链发展要素资源保障。此次方案聚焦资金、人才、载体空间、租赁住房、数据赋能、场景创新等要素,共推出10项举措。

  在资金保障上,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续贷政策,推广涉诉企业信息澄清机制,并打造科创企业产品服务体系、开展金融产品研发试验、推动科技金融人才培养、定期发布区域投融资指数。同时推进杨浦区融资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政策包+服务包+融资包”。

  在载体空间方面,杨浦区着力打造以高校为母体,科技领军企业、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等要素耦合互动、血脉相连的脐带式创新街区;提高规划弹性和融合度,以适配空间促进新质产业项目引入;同时加快产权分散、能级较低的老旧商务楼宇更新,提高商务楼宇资源适配度。

  在数据赋能方面,发挥“杨浦区数字经济数据创新实验室”作用,依场景需求,在医疗、社会服务、气象等领域积极探索,催生更多数据服务产品。推动数据赋能重点产业链,配齐建强企业首席数据专员队伍。

  在场景创新上,加快五角场二次元主题商圈特色化建设,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组建产业联盟,拓展应用场景,助力产业迈向更高水平、更具竞争力的发展阶段。

  自2018年起,杨浦区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接续推出7版共694条任务举措。据悉,2024年的7.0版方案150项任务举措都已落地实施,经营主体感受度稳步增强。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杨浦区新设经营主体0.74万户,同比增长4.9%。

  深挖潜能,让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

  星辰大海,创新涌动。2024年的中国经济年报显示,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9%;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2%;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需求牵引。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让我们发展新兴产业具备了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国产大模型在落地应用方面百花齐放,加速服务千行百业;人形机器人持续演进,竞相走出实验室,进厂“实训”;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成熟,一辆辆“聪明的车”驶上“智慧的路”。丰富的应用场景给新兴产业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带来强劲驱动和宝贵的推广机遇。

  以更大视角看,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舞台;数字娱乐、在线教育、直播及短视频购物等新型消费蓬勃发展,持续带动着高技术服务业的进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稳步推进,不断激发数字经济的潜力。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新增数字经济等调查内容,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兴产业拔节生长。立足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还将打开新空间、创造新可能。

  新领域新赛道往往是“无人区”,需要制度供给的持续跟进。比如,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潜在价值大、发展变化快。2024年以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推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等多项制度文件接连落地,为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提供政策支撑。围绕新动能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强政策保障,方能助力企业跑出创新加速度。

  我国发展正处在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一些传统动能在减弱,但又有一些新动能在茁壮成长。乘势而上,更好捕捉产业变革风向、抓住时代机遇,力促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独木成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快成长”,定能把各方面有利因素转化为发展新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来源:文汇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本版图片为杨浦风貌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新”意与“暖”意,如何相得益彰
杨浦时报评论05“新”意与“暖”意,如何相得益彰 2025-02-18 2 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