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解锁”未来的无限可能

  ■刘雪妍 顾杰 赵永新

  在蛇年春晚的舞台上,智能机器人“零帧起手转手绢,手绢抛出再收回”的场景令观众大开眼界。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2台新款人形机器人“小贝”,也在杨浦滨江与市民见面,在双足机器人产业化应用领域迈出关键步伐……未来,各式各样“脑洞大开”的机器人还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智慧和便利。

  如果要用一个词描述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感受,相信“未来感”会是很多人的共同选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点了一连串的名,包括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剧透”了一幅面向未来的壮丽图景。

  未来产业的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和可能性,意涵也很宽广。实事求是,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客观条件来布局,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的原因所在。

  助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红娘”如何做科学家合伙人?

  技术经理人,又被称为“科技红娘”。这是一群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士,他们为科研人员、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服务,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致力于促成技术交易。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还有多少“堵点”?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途径?日前,上海市团校举办青年技术经理人培训班,试图汇集各方资源,为青年从业者答疑解惑、搭建桥梁。

  上海市高校科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刘群彦是授课教师之一。从协议定价转让到评估定价赋权,再到分割转让和全部赋权,这位技术经理人带领团队设计了多种高校教师创业路径,为此后全国性赋权改革积累了案例经验。

  “技术经理人首先要具备高度实践化的职业特征,其次是综合性特征,需要涉及管理、投资、政策、法律、财务等领域。”刘群彦认为,一个人可能很难兼具这么多能力,所以这一定是一种“组合”。

  这番话,让上海国际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重点产业六部主管李磊获益匪浅。他是法学专业出身,对判断一项技术或专利是否有商业化价值,感觉“很难找到抓手”。现在,他找到了答案:技术经理人的工作需要团队协作配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自己虽然不懂前沿技术细节,但只要有基本概念,也能在相关领域的合规方面发挥作用。

  国外的技术经理人发展数十年,已走上一条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道路。相较而言,我国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起步较晚,2022年才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不过,政策一直对其关注有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科技部印发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目前,各地都在努力汇集和培养人才,助推科研成果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器建设处副处长梁冰告诉学员,一个专业的技术经理人,应该是一种陪伴,陪伴科学家一起成长,陪伴转化、孵化并最终实现成果落地。在他看来,技术经理人应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技术经理人,提供简单的供需撮合对接;二是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获得一定佣金,但未必能支撑未来很好的发展;三要有投行理念,不仅可以通过佣金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能准确筛选科技成果,发现其价值,更早介入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转化,设计成果转化路径,并通过换股权的方式,未来获得一定的股权。

  这让具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艾倩雯很有感触。在工作中,她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顶尖技术走出实验室,怎么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研究。通过培训课程,她重新思考技术经理人的定位:从专注于帮科学家跑政策、立专项的“服务者”,到“科学家的合伙人”。

  在课堂上,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分享杨浦科技创业发展历程时,提出一个问题:孵化器的真正客户是谁?

  “过去,我们常将孵化器视作创业团队的服务者。”艾倩雯说,从杨浦的案例发现,孵化器不能只是二房东,应成为整个创新生态的共创者。“他们突破收租者模式,升级到创新股东,成功纳入政府、高校、企业、投资人等多方力量,形成创新共同体。这个思路与我们‘以科学家为核心’的理念高度契合。未来要进一步突破传统孵化模式边界,让技术经理人不仅仅是产业的连接者,更是创新价值的创造者。”

  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多“源头活水”,为科学家挺进“无人区”添薪加火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腾讯公司签署协议,后者将捐赠5亿元支持青年学生基础研究,体现了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大力支持。

  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基础研究难度大、花费高、周期长,离不开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基础研究高度重视,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占整体研发经费比重为6.91%,延续了逐年攀升的好势头。

  尽管如此,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依然不能满足日益活跃的科研需求。一方面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不足,另一方面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国家财政,尚未形成完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国际上看,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是推动基础研究的重要经费来源。相比之下,我国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贡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中,企业投入占比不足4%。

  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途上,需要汇聚政府和社会多方力量,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基础研究注入更加丰沛的“源头活水”。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资助基础研究,积极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和前沿科技发展。从奖励原创基础研究的未来科学大奖,到致力前沿科技的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从腾讯发起成立支持青年基础研究的“科学探索奖”,到出资启动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再到阿里巴巴达摩院出资设立青橙奖,奖励在信息技术、芯片、智能制造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青年科学家……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资助基础研究,体现了勇攀科技高峰的社会共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期待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双向奔赴,为科学家挺进“无人区”添薪加火,为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尊重客观规律,发展未来产业要“因地制宜”

  如果要用一个词描述对今年全国两会的感受,相信“未来感”会是很多人的共同选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还点了一连串的名,包括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为我们“剧透”了一幅面向未来的壮丽图景。

  就拿让人眼前一亮的“具身智能”来说,这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一般指的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在蛇年春晚的舞台上,观众们已经见识过智能机器人“零帧起手转手绢,手绢抛出再收回”的神奇。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的2台新款人形机器人“小贝”,也在杨浦滨江与市民见面,在双足机器人产业化应用领域迈出关键步伐……未来,各式各样“脑洞大开”的机器人还将走进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智慧和便利。

  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浩浩汤汤,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机遇层出不穷。但也要看到,创新带来了风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科技企业往往经营业绩不确定性比较大,转盈利周期比较长,成功的有可能爆发式增长,甚至是指数级增长,失败的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这种失败并非毫无意义,很多时候,它恰恰是通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特别是对颠覆性创新来说,它最珍贵的地方恰恰在于“不能被设计”。一次突破的背后,可能是千万次的失败,前人不断“试错”留下的技术遗产,为后续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用一句浪漫的诗句来形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在这里,失败只是客观结果而非价值判断。进而言之,要正视并顺应技术迭代和产业演进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打造宽容失败的科研、政策和舆论环境,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生态,唯如此,创新才能打开新空间,未来才能更有想象力。

  当然,这份“宽容”,不仅体现在能够接受失败和风险,更体现在提供必要、及时、实在的支持上。特别是对面向未来的科技企业来说,高风险的创新孵化和产业培育往往需要更长周期,这就要求相应的支持也要更有耐心,更坚持长期主义。

  事实上,相关政策信号已明确释放。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透露,近期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据媒体报道,这支“航母级”的基金将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存续期将达到20年,较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更长,可以陪伴创新型企业更久。

  与这份“长期主义”所相对,一些地方的“急功近利”也不鲜见。毋庸讳言,这些年,各种“新概念”也让一些地方产生了某种“产业焦虑”“政绩焦虑”,生怕不跟上、不布局就会被淘汰,导致一哄而上追热点、盲目补贴上项目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甚至因此产生了产业的“内卷式”竞争,不仅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公平竞争原则,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反而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了阻碍。

  这恰恰是培育未来产业需要十分警惕并极力规避的地方。事实上,未来产业的概念本身就充满了想象力和可能性,意涵也很宽广,“别人有什么我也得有什么”之类亦步亦趋的做法,未必明智。而是要实事求是,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功能定位等客观条件来布局,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的原因所在。

  说到底,还是要尊重技术和产业发展本身的客观规律。做好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静待花开,未来自来。(来源:解放日报、人民日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如何“解锁”未来的无限可能
杨浦时报评论05如何“解锁”未来的无限可能 2025-03-25 2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