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创新,写下怎样的动能转换方程式

  编者按

  诞生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等十余项“全国工业之最”,工业产值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作为曾经的“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杨浦在2024年又一次创造了全市的“五分之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全年营收超过3000亿元,总量约占全市的五分之一。

  从烟囱林立到算力涌动,从“五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数字经济已成为杨浦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在新旧动能转换“跑出加速度”的当下,杨浦以制度创新为杠杆,以要素重构为支点,撬动数字经济生态的全面重塑。

  本期2、3版为读者“揭秘”杨浦动能转换方程式以及杨浦数“质”生活的实景图。

  历史建筑里“开”出新赛道——既是城市记忆的容器,又是数字经济的载体

  去年6月,杨浦滨江灰仓艺术空间,成了“另一种光亮”奏响“另一种声音”的舞台——“另一种光亮”中法零碳音乐会在此上演。灰仓的光伏和储能系统,全程为音乐会提供“绿色电力”。

  杨树浦发电厂,曾是远东第一大火力发电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华丽转身”后,曾经的电厂粉煤灰储灰罐内,形成了一组“完全公共”的漫游路径,从底部的混凝土框架一直盘绕至灰仓顶部。落地于此的“零碳智慧综合能源中心”,被誉为杨浦滨江长出的一颗“绿肺”。

  三个灰仓的顶部平台都铺满了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变为一个巨大的“充电宝”,为灰仓以及周边的咖啡馆、岸电充电桩、景观照明设施等持续提供绿色电力。这颗“绿肺”一边发电一边储存,根据所需随用随取,阳光转化来的电能,每一度都不浪费。市民游客在周边的咖啡馆,可以喝到一杯名副其实的“零碳咖啡”。“零碳咖啡”,不仅是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也是杨浦企业纬景储能的应用场景展示。

  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总监任金果介绍,近年来得益于储能产业数字化的发展,企业依靠数字化实现了工厂运行管理的提效降本,也通过数字化带动了上游产业的发展。“目前我们产业数字化已经覆盖全链条,生产加工高度智能化,工厂运行已经十分接近‘黑灯工厂’了。”

  近年来,杨浦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优化集群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一带(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一区(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一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业地标。

  工业遗产在吸引企业落户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中交集团选择在原上海船厂区域建设办公大楼,看中的正是该区域与航运的历史渊源;美团、抖音、B站等企业的开发地块内,留有上海电气老厂房、船厂发电机房等历史建筑,企业将根据自身内容特点,在历史建筑里引入不同的功能;擅长改造利用历史建筑、放大区域特色的瑞安集团,参与杨浦滨江风貌改造地块,开发石库门特色的商业住宅片区……这种“空间换赛道”的策略,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为数字经济腾出载体。

  目前,入驻杨浦滨江的300多家头部大厂、商业品牌以及生活综合体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在未来两年陆续投入使用。根据规划,到2026年,杨浦滨江南段将有270万方商办体量投入使用,集聚27万名创新创业人才。

  杨“数”浦新质秀带从梦想走进现实——“大学基因”与“市场基因”深度融合,构筑“未来产业孕育地”

  湾谷科技园是杨浦对标硅谷打造的创新高地。园区总建筑面积约66万平方米,已入驻545家企业,包括9家上市公司,年产值超200亿元。

  园区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隔街相望。“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于去年启动建设,将整合复旦大学的科研资源与杨浦区的产业优势,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五年内将建成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创新平台,转化众多复旦原始创新成果,突破数百项未来核心技术,孵化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创造数千个高端就业岗位。

  从湾谷科技园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杨浦,“大学基因”与“市场基因”深度融合,已经形成“三区联动”的独特生态。

  “推开窗就能闻到创新的气息。”常常有人用这句话形容杨浦。如今,杨浦聚集着复旦、同济等10余所一流高校和76名两院院士、18万名大学生,拥有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00余所科研机构和12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杨浦已成为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杨浦充分发挥科创教育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机构以及科技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了一批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能级平台。

  在长阳创谷园区,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校友项目“可立克魔-康复助行机器人”和“苹芯科技-大模型AI指环”正式入驻启迪之星孵化器。上海启迪之星落地杨浦至今,构建了产业赋能、国际化、生态化等专业服务平台。

  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启迪控股副总裁韩威表示,启迪之星将继续建设服务于科学家和创业者的一站式专业孵化平台,畅通“转化-孵化-产业”链条,培育出更多高潜力科技企业,积极打造上海数字经济创新要素聚集地。

  最近一年,杨浦与多所高校的合作持续深化。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杨浦揭牌,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院士担任首任理事长;杨浦与同济大学共同打造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支持大陆汽车和同济大学、西门子和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创新联合体,依托这些专业团队和专业平台,赋能大学的创业项目,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根据《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覆盖杨浦区全域,总规划面积约60.61平方公里,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主要分为科技创新策源区、产业创新承载区、生态创新融合区和辐射溢出联动区四个功能区,实现创新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紧密融合。

  其中,科技创新策源区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为主体,联动大学科技园、大学周边区域,依托高校科研优势与创新资源,集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能级创新主体,构筑原始创新高地和未来产业孕育地,面积约8.5平方公里。

  《方案》指出,至2027年,杨“数”浦创新区创新创业要素的密度、强度和浓度进一步提升,未来产业培育新机制初步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5.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全市的比重达20%以上,复兴岛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建设成效初显。至2030年,全域创新能级加速提升,企业孵化活化率达40%,独角兽企业达20家,形成“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新格局。

  从政策红利到生态红利,杨浦的创新实践揭示:数字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生产关系革命。当制度创新与要素重构形成共振,“杨树浦”加速向“杨数浦”蝶变。

  ■毛信慧   宗禾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创新,写下怎样的动能转换方程式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创新,写下怎样的动能转换方程式 2025-05-20 2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