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燃 姜泓冰 王崟欣
今年恰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到“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读《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对“发展数字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有了更深刻体悟。
10年,成绩单亮眼,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近日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5%,算力总规模达到280EFLOPS(百亿亿次/秒),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26.56亿户。同期,全球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4.5万件,我国占比达61.5%,见证数字技术创新跃上新台阶。
10年,意味着新起点。既把成绩讲够,也把问题说透,有针对性破解“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方能更有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统筹兼顾,做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篇文章。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布局数字产业要因地制宜,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必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世纪90年代起,杨浦区“壮士断腕”,将纺织、机械、钢铁等传统工业企业陆续转移、关停。旧动能逐渐清退,新的发展动能从何而来?
杨浦将目光瞄向了当地高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在区内汇聚,这是杨浦的鲜明优势。
即便转型优势明显,这仍是一个需要魄力的决定。失去了工业的杨浦,财政吃紧,而高校即使有科技成果,短期内也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点,反而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资源接济。
纵有阵痛,杨浦还是下定了决心。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围绕“知识杨浦”的发展定位,杨浦区与高校经过数度“头脑风暴”,提出“三区联动”发展思路——大学校区培育创新策源,科技园区承接创新外溢,公共社区提供配套保障。
帮技术找“婆家”、帮企业找技术,在上海技术交易所,科技成果转化有了重要通道,平均每天有20多件项目或成果在这里完成交易。
眼下,杨浦已拥有超过8000家数字经济企业,集聚了美团、抖音、哔哩哔哩、得物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越来越多的新场景、增长点也随之涌现。
产业数字化则是主阵地。农田装上“智慧脑”,矿山实现无人值守,老字号转型数字化生产……数据赋能千行百业,释放“乘数效应”。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进数实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能够不断拓展实体经济内涵和外延。
双向发力,激活数字生产、数字消费两个动力源。
数字生产力具有“新质”特征,应加快培育。海尔集团旗下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服务企业16万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不能转、不会转”的数字化转型难题。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入职”吉利汽车极氪5G智慧工厂,在复杂场景中实现分拣、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从供给侧看,激发数字生产力,有利于提供更多优质产品。
促进数字消费,有待深挖潜力。避免“新瓶装旧酒”,借势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创造消费新场景、新体验,可以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同时,优化监管,疏通老堵点、解决新痛点,才能让消费者安心为数字消费掏腰包。
“软硬兼施”,补齐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两块短板。
加快夯实“数字底座”。在全球范围看,我国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绩突出。比如,截至今年一季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智算规模在算力规模中占比超八成。然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准症结,集聚资源攻坚克难,切实补短板、强弱项。
数字资源配置也很关键。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提出7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居首。数据越是高效安全流通,越能释放红利。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促进数据跨主体融合利用,将为数据合作提供新可能。
数乘万物,数享未来。建设数字中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让数字点亮美好生活,大有可为,值得期待。(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