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是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尽管与婆婆来上海快10年了,对公婆来说,每年腊月准备回乡过年依然是头等大事。在我看来,回乡过年如只为了团圆并无必要,因为公婆二子一女均在上海成家立业。不过,老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回乡过年也让我有了大家族团圆的感觉,在上海三个小家庭各住各的,回到老家则都住进了老屋中,像个大家庭了。
出发
年年如此,今年当然也如此。为了迎接马年春节,公婆带着小儿子的女儿宣宣,腊月二十便先行返乡,购置年货,准备一大家子的用度。
我与先生带着儿子洋洋与小叔子小两口除夕前一天风尘仆仆开车返回,一路非常顺畅,上午10点多从上海出发,3个多小时就到老家了。想起去年回乡,那真是艰难跋涉,当时下着大雪,雪越下越大,高速公路上积起了雪,路两侧的农田、房屋全是白茫茫一片,洋洋与宣宣去年是一起回乡的,两个孩子在车里不停地问:“老家什么时候到呀?”最终,车开了近5个小时才到,转眼又是一年,岁月如梭啊!
小姑子一家三口则要等过了除夕,大年初一才赶回。到了初一,11口人总算集合完毕。宣宣过年8周岁,洋洋比小姑子儿子浩浩大三个月,都是6周岁,回乡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三个孩子了。
老屋
“老房子是风水宝地。”婆婆曾告诉我,因为她的三个孩子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并且相亲相爱。但单看外形,我实在看不出它的出众之处。
老屋所在的村子,大名许村,属于浦江县黄宅乡岩头镇。奇怪的是虽然名为许村,村民却以李姓为主,许冠李戴总让我想入非非,也许原先村民都姓许,后来搬来了一户李姓人家,渐渐壮大,居然成了村里第一大姓。为此我向公婆考证,但公婆都说不出所以然。
许村被群山环绕,是标准的盆地。这里的房子一般至少两层,一楼是日间活动场所,二楼则是卧室。最老的房子还是木结构,典型的江南民宅风格,不过不多见了。
我们的老屋建于30多年前,也是两层,人字形屋顶,上下各四间,总面积应该接近300平方米,我们称之为乡间“别墅”!
“别墅”单看面积是够大了,不过房子总体是比较简单的,没有设计师规划,完全是公婆请村民盖的。楼下四间房子都有门向外开着,孩子们特别喜欢将所有门都开着,窜来窜去,这是他们在上海无法享受到的游戏。
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老屋的厕所。几年前,老屋的厕所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粪坑,被安置在堆满柴火的一间房子的角落,上面有一个盖子,揭开盖子,人可以坐着方便。现在老屋也有了抽水马桶,就在原先粪坑的位置,依然与柴火为邻。马桶前有一个布帘子,这就是简易的卫生间了。
整个老屋就这么一个厕所,夜里下楼如厕显然不方便,所以每间卧室里仍然有一个痰盂。
给祖宗“拜年”
每个地方过年都有自己的风俗,这里过年,大年初一上午要去上坟,也就是给祖宗“拜年”了。我第一次来时非常惊讶,原来还有大年初一去上坟的,在我的故乡,大年初一都是去给亲友拜年的。
入乡随俗,大年初一,我总跟着一大家子走向祖坟。孩子们照例是开心的,一路上说说笑笑。公公家祖宗看来比较多,分在几个点,要一处处去。
公公拿着上坟的鞭炮,走在队伍的最前端,坟场在村子附近。我的老家上坟是在坟前烧纸,这里却不是这样,都是放鞭炮,噼里啪啦非常热闹。因为上坟的人实在太多,鞭炮放得实在太响,孩子们都不敢近距离靠近祖坟,总是到了坟场,由各自妈妈领着,远远地看,每年我就这样带着洋洋,看家人放鞭炮。
这里上坟放的不是用竹竿挑的一串鞭炮,而是四四方方可以放在地上的满堂红,飞起的鞭炮总会落在边上的田地里。
亲戚们在上坟时互相问好,我不由感叹原来初一的亲友见面会是在这里啊!
民以食为天
吃是过年的重头戏,老屋旁边有一水塘,村民们虽然家家有自来水,但都拿着菜先来水塘里洗一下。我常常站在水塘边,看村民们都洗什么菜,借此了解这里人过年爱吃什么。
好几户人家在除夕那天都拿着一只猪头来这里洗,原来这里人爱吃猪头。公公也不例外,他早将一只猪头准备好了,等大家回来吃。村里养猪的人很多,这里猪吃的是粮食,猪肉吃起来格外香。
当地人还很喜欢喝牛清汤,就是用牛骨头熬汤,我们一到老家,每人都喝到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牛清汤,汤里有牛筋、牛肉,放上辣椒、盐,很暖胃。
虽然是南方,这里面食也很多,家家会做麦饼,即用面粉做成饼,里面放着各种馅料,做成圆形,用油煎熟。我们一回来,邻居便热情地送来了他们自己做的洋葱土豆麦饼,洋洋高兴地吃起来。过了几天,他奶奶做了包子,洋洋居然主动拿包子去送给邻居。
洋洋的礼尚往来让我非常高兴。在上海,住在公寓楼里,洋洋还从未给邻居送过吃的,当然,也没邻居将做好的饭菜送给他。难怪洋洋说乡下好的一条理由是:“乡下可以端着碗,出来吃饭,城里可以吗?”
除了麦饼,村民还善做“米筛爬”。婆婆将面和成后,搓成一指宽面条,然后摘下一小团,用拇指在米筛上一摁一卷,再轻轻一拔就成。“米筛爬”上有米筛的花纹,看起来挺漂亮,吃起来又韧又烂,让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乡下过了七天,又要返程了,公婆一大早就起来忙碌,他们准备了许多食物要带到城里去,粉丝、年糕、米糖、番薯、猪肉……
在乡下这几天天气很好,没想到走的这一天却下起了雨。孩子照例是恋恋不舍,盼望着“十一”再来老家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