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奈热”折射美育多重特性

  ■柳森

  8日揭幕的“莫奈特展”,已成为近期沪上最热门的艺术事件。虽然这是申城首次举办的“莫奈特展”,但并非莫奈作品首次来沪。“莫奈热”折射出一幅值得关注的社会生活图景。

  若浏览一下近年来的申城文化日历,从2011年的“毕加索”到2012年的“自然主义”、2013年的“印象派”,再到前不久上海当代艺术馆迎来被当代艺术界誉为“前卫女王”的草间弥生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无不堪称当季的申城文化盛事。换言之,若在上述这一系列更深广的背景下看“莫奈热”,就可以理解“莫奈热”之所以那么“热”,应该不单单是莫奈一个人的魅力和功劳。

  怎么看这种此起彼伏的艺术观展热?有分析说,在这些近似“人来疯”的热度背后,是很多人的盲目从众、附庸风雅。但这种说法是否过于将人们的观展热情“非理性化”了呢?

  这让人不由联想起中国近代美育的发生。近代中国,第一次将美育置于教育学角度去论述的,是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国维。王国维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明确提出美育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后,蔡元培更是明确地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如今,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愿意拿出自己的闲暇时间和可以承受的金钱,前往各种展会或艺术文化机构行观览之实,就算是“附庸风雅”,也体现了一种社会渴求。

  此外,当我们再审视一下此番“莫奈特展”是如何“预热”起来的,就可以看到,这背后既有以知名购物中心、民营文化中介机构为代表的商业力量的身影,更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媒力量的推波助澜。如今人们获悉的观展信息,很多来自自己的朋友圈,由此结伴观展的“小伙伴们”不在少数。展览上有任何亮点,即刻会通过微博、微信等被“晒”到网上。

  这种文艺欣赏行动背后强大的“社交属性”,无疑是一项活动可以在无形中赢得更大影响力、收获被高倍放大的美誉度的关键因素。今天人们观展,早已不是单纯地看看。观展,既是审美活动、话题谈资,更是面对面抑或是从线上到线下再到线上的交互和分享。如果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或文化事业机构能关注到这一点,并由此去改善、变革自己既有的营销、传播、沟通、服务手段,很有可能会如虎添翼。

  当然,在“莫奈热”的背后,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平时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也免费提供很多珍品供参观,论艺术价值均不低,而且可以省去长时间拿号排队之苦,但观看人数却总在低位徘徊。是宣传不够,还是人们不“识货”?在公共文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方面的开发和推广工作急需提升。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刊·群众路线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时尚·悦读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切除病灶方能杜绝“被服药”
言论观点
“莫奈热”折射美育多重特性
破壳而出
植树活动要“曾经拥有”更要“天长地久”
黑名单制度给力社会共治
杨浦时报评论05“莫奈热”折射美育多重特性 2014-03-18 2 2014年03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