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植树节,各地都会积极开展植树活动。不过,人们不能满足于植树节活动带给人“曾经拥有”的那份“绿色记忆”,更要让日常持续的绿色行动“天长地久”。
在一些地方,轰轰烈烈的植树节活动沦为“形式”,过于强调节日当天的“参与感”。有的机关单位组织义务植树就是为了完成植树节的例行公事,有的人自愿参与植树却只是为了那个“绿色瞬间”,事后都很少在乎树木是否成活、生长。有园林工人“抱怨”,这些义务植树大都得挖出来重新种,有时来不及“返工”树木就死了,即使树长成了也很少有种植者会再回来看看。只管“种”不管“养”的现象,与植树节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许多民众有植树意愿,却不知道当地何处可以植树,更得不到相应的指导。公众高涨的“绿色需求”与国家迫切的“绿色压力”高度契合,政府部门就有责任积极引导人们能够在平日里参与植树造绿。一方面,相关机构可以搭建绿色平台,将一些常规的绿化活动向社会开放、允许公众参与,同时及时提供可用于植树的区域信息。另一方面,要推广更广泛的“绿色理念”,呼吁大众除了种植,也可以认养,更可以在生活中因地制宜地种植一些花草来点缀我们的环境。只要能够有效地引导,每个人就都能在日常点滴间为美丽中国的画卷增添一抹绿色。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