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今天我想说说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上小学后,虽然我们每天要按时上课,每节课35分钟,但是学校里有很多好玩的社团,围棋社、英语童谣社、鼓号队……”
日前,博申幼稚园迎来一批特殊的小老师,14位从该幼稚园毕业进入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念书的“校友”重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上“幼小衔接”课,为即将踏入小学的大班小朋友进行入学前的“心理衔接”。
小学生分享经验热情满满
“《盘古开天》只是一个神话,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吗?”天文是石跃天上小学后的一项新爱好,尽管是首次扮演老师的角色,但聊起自己喜欢的话题显得自信而老练。在其他班级,有的小老师随身带着手写讲义,有的则准备了魔术表演,按照计划,每个小老师都准备了自我介绍、授课、才艺展示三个环节。
其实,仅从授课水平来说,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小老师们能够做到的毕竟有限,那么为何要“多此一举”呢?这源自于困扰王海鸥园长的一个问题:怎样让大班小朋友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热爱新的环境和新的小伙伴?经过反复思考,王海鸥脑海中形成一个念头:让毕业的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聊聊感受能否让即将离园的小朋友对未来更加憧憬?而当天的活动则是实践这一“幼小衔接”新方法的首次尝试。
幼稚园多管齐下打下基础
记者了解到,在幼稚园,老师们主要完成生活能力培养、服务意识与任务意识培养,以便孩子在升入小学后顺利应对更加独立的学校生活,并通过角色游戏、亲子阅读等活动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和社会情感认知,“但作为幼稚园,首先要兼顾游戏、运动、学习、生活之间的平衡”,王海鸥说。
比如在饮水方面,幼稚园有生活老师照看,小学则需要孩子们自理。为了让小朋友们在入学前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博申幼稚园采取了标签记录的方式,帮助小朋友记牢喝水这件事。幼稚园教师告诉记者,“每天只要喝过一次水,小朋友名字下面就会插上一个标签,这样老师就能够做到准确监测和及时提醒,重点关注喝水意识较弱的孩子,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此外,幼稚园还会组织孩子们到小学参观,邀请专家入园为即将报名念小学的孩子们进行模拟面试,以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
家长重视怕输在起跑线
但是对于幼稚园为孩子所作的“入学准备”,很多家长感到不满足,王海鸥对此也感到无奈:“幼稚园不设小学课程,所以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会选择让孩子到社会上的教育机构学习,这种现象很普遍,但也无可厚非。”
记者发现,在小老师们为学弟、学妹们上拼音课的过程中,大班小朋友的词汇量竟也不输学长、学姐们很多。有老师解释说,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幼小衔接”有所认知,并且较为注重,许多孩子的语文、算术、英语等文化课程基本都已经“打好基础”。
但是,孩子们通过家长或家庭获得的一般都是知识准备,“心理准备其实更加重要”。市教科院副研究员乐善耀认为,孩子入学前期,不少家长存在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则会转化为压力,让孩子在无形中对学习产生畏惧。
乐善耀说,“小学的吸引力在哪里?上小学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即将入学的学龄儿童他们更想知道这些,而这次邀请小学生上课也正是为了满足小朋友的好奇心,小老师们的话更有说服力,能够给大班的小朋友带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