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风话题
家风于我

  ■彭淳懿 文

  我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对于我来说,家风或许更多地可以说是一种“文风”。父母都是热爱读书、勤学上进的人。印象中,父母的床头总是放着一两本睡前阅读的书籍。而书籍的涉猎尤是广泛,无论史书典籍、还是现代杂志,似乎都符合父母的胃口。于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总要缠着父亲给我讲童话故事。也不知道这样的习惯从何开始,渐渐地就养成了睡前不听故事就不肯睡觉的“坏习惯”。每天晚上几乎都是听着听着父亲的童话故事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然后第二天又接着听没有听完的部分。就这样,小时候的梦中有父亲低沉而安详的声音。那时的我,一点也不急于知道没听完的故事结局。

  后来,长大了一些,开始上学了。父母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每天给我讲睡前的童话故事,而是建议我自己读书。最初我沉浸于各种色彩夸张、内容幽默的漫画中,自得其乐。在学习完汉语拼音之后,我便开始接触注有拼音的儿童读本,父母建议边看边读,顺便练习自己的汉语发音。于是,在这段时间内,我又读了很多童话故事,也可以像父亲一样讲给其他的小伙伴听。

  大约到了小学二三年级,那时我认识的汉字已经足够多,母亲便开始教我读报。记忆中,那个时期的报纸不像现在这样普遍,很多时候都是母亲下班后路过单位的报刊亭看报时,顺便教我。母亲告诉我读报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其含义。于是,从刚开始不能读完一个完整的句子,到后来我能大概明白一个段落的含义。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养成了读报的习惯。

  再后来,由于会自己读报,我便可以通过报章杂志和一些科普读物了解社会和自然,拓宽了获取信息的能力。于是,在吃饭的时候,我不再只是父母的听众,我也能够告诉父母最近看到的有趣的新闻,或者有时候还能加入到父母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

  上了高中,我没有再住在家里,和父母的交流自然少了很多。尽管这样,也没有改变我们一家人阅读的习惯。有时候,我在学校里面看到了觉得有意义的书,就会给父母推荐;而当我在学校不顺心的时候,父母也会引用书中的各种道理和名言教育、开导我。这时,阅读似乎成了联系我和父母的一条纽带。

  如今,进去大学之后,身处异乡的我离父母更加遥远。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校的各类活动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父母的交流自然减少得更多。多数时候去图书馆也是为了完成作业,很少去翻阅书架上的各类书籍。但是,父母还是像以前一样,时不时地给我一条信息,告诉我最近阅读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东西,提醒我有空多阅读一点书籍,让浮躁的心静下来。

  细细想来,儿时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如此的安心,和父母的交流也是如此的熟悉。现在学习中我要看很多专业书,甚至很多是英语论文。父母自然是不能再和我交流我所阅读的内容,但是我却由衷地感谢他们在我儿时给予我的深远影响。正是因为勤学的家风,让我从幼时睡觉前的以“听”代“读”,到现在能够自己搜索文献、专研论文;也正是因为勤学的家风,让我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的青年。感谢父母在我的成长生涯中给我营造了一个渴望知识的家庭氛围,让我的性格中也有一丝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

  我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会一天天老去,但时间却无法改变他们随时阅读的习惯,无法改变勤学上进的家风,更无法改变他们对孩儿的关怀与爱。    (上海财经大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讲述
   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English Edition
我爱淡淡早春
皖南道上
家风于我
图画
脱底棺材
雪乡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家风于我 2014-04-26 2 2014年04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