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区法律专家志愿团成员们前往四平路街道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开展“接地气”的送法律进小区活动,为居民们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法律难题。
区法律专家志愿团运行一年来,共招募志愿者53名,累计接待群众来访209人次,开展各类授课培训8次,参与化解5件信访、群体矛盾,成功化解其中3起。在探索基层矛盾化解实践中,运作机制日益健全,服务领域日益拓宽,成员力量逐步增强,工作成效日益凸显。
2013年底,区法律专家志愿团志愿相关运作经验被评为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优秀案例,4名志愿团成员获评“上海市优秀平安志愿者”。今年1月,相关经验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举措列入《杨浦区政府工作报告》。
化解信访突出矛盾
去年5月中旬,居民卢某驾驶电动自行车与黄某驾驶的小型客车发生碰撞,致使卢某右侧小腿骨断裂,后经司法鉴定为十级伤残。交警部门认定黄某为肇事方,应承担80%的事故责任。由于卢某的治疗过程漫长,需接受两次手术,且在救治期间已花费十万余元医疗费,遂要求黄某赔偿损失约22万元;而黄某表示仅愿意承担已发生的医疗费用。该纠纷事件经双方多次协调无果,引发信访矛盾。
区信访办通过“区信访突出矛盾社会力量调解中心”(简称“访调中心”)平台,将该纠纷交由一家律师事务所化解。因双方争议较大,调解未取得成效,律师事务所将该纠纷退回“访调中心”。之后,“访调中心”将此纠纷信访件移交区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化解。
由于涉及法律条款内容众多,双方分歧较大,调委会遂向区法律专家志愿团发出协助邀请。法律专家志愿团指派一名资深法官与一名民革律师参与化解。在调解过程中,鉴于双方争议焦点始终围绕后续治疗费用问题,为安抚信访人情绪,志愿团专家建议采取“分步解决”策略,先行解决前期诊疗费用,后续治疗视恢复情况再议,但肇事方又担心无法按时纳入保险,对该方案心存顾虑。
经多方联系,志愿团律师与保险公司代表联系,在得到对方肯定答复后,终于促成双方就这一化解方案达成一致意见。为方便当事人进行保险理赔,专家志愿者还帮助双方联系区法院诉调中心,催促尽快出具法律文书。最终,这起信访突出矛盾得到妥善化解,调解结果得到当事人双方的一致好评,在满意而归之时对志愿者及调解员表示了感谢。
引导群众理性维权
今年2月,志愿团律师受四平路司法所委托,参与调解年过六旬的龚先生及妻子薛某与他继母的家庭纠纷。纠纷的起因是三十年前龚父再婚时,居住在面积小、楼梯窄、光线暗的扬州路某弄,为改善居住环境,1995年,龚先生夫妇购买了锦西路一处房屋给龚父和继母居住,产权登记在薛某名下。今年1月20日,父亲因病辞世,龚先生欲收回房屋另作他用,而继母瞿老太却迟迟不肯搬走,双方由此发生冲突,经居委会多次协商没有结果。
调解当天,瞿老太并未前往,但请来了自己的弟弟以及两对女儿、女婿,并委托大女儿杨某全权代理。双方刚见面就引发一场“唇枪舌战”,被志愿团律师专家及时制止,并耐心引导双方理性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权益。龚先生表示,当初买房是为了改善父亲的居住环境,父亲去世后,这套房子别有他用,房子的产权登记人是妻子,他完全有理由把房子收回来,且父亲再婚时,自己已成年,并未与瞿老太形成抚养关系。瞿老太的女儿则认为,母亲在此居住多年,早已习惯这里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年事已高,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房子。现在继父刚走,尸骨未寒就把母亲“扫地出门”,实在太不讲情面。
志愿团成员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房屋确系龚先生之妻薛某所有,其享有房屋的处置权,多年来让公婆居住也未收过房租,也算尽到孝心,现在提出收回房屋要求也是合理合法的。听完律师的分析,瞿老太女儿的态度有所缓和,表示愿意帮母亲找房子住,但需要一段时间做母亲的思想工作。
此后,双方就搬离截止日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协商,瞿老太的弟弟提出要住到今年6月,而龚先生夫妇则认为时间太久。面对一度僵持的局面,志愿团律师与调委会调解员决定分头做工作。一方面,调解员努力说服龚先生给对方适当的时间寻找新房源,而龚先生又担心时间拖太久,对方再生变卦横生枝节,表示最多只能等到3月中旬,只要对方按期搬离,自己不会打扰继母的生活。另一方面,律师对瞿家的请求表示理解,但劝说他们无须过于纠结时间,早点搬离也能早日让母亲了却心事安享晚年。最终,在志愿团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确定最晚于3月16日搬离,并在协议书上签字。3月17日上午,调解员联系居委会干部,确认瞿老太已于3月12日搬离锦西路房屋,双方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十分感谢志愿团律师和调解员的帮助,这场家庭纠纷也终于圆满化解。
注重“接地气”“惠民生”
法律专家志愿团在直接或协助参与信访矛盾、疑难矛盾或群体性纠纷的调处化解工作同时,在服务项目设计上,还注重“接地气”和“惠民生”,发挥专业优势,提供高质量、“零距离”的贴心专业法律服务,切实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
在四平、殷行等街道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法律专家志愿团定期组织法官及律师志愿者设点解答群众咨询,已开展定点咨询74次,累计接待群众来访求助209人次;
在五角场下沉式广场等处,志愿团法官和律师的身影活跃在普法宣传、禁毒宣传等大型法制教育主题活动,以及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的权益保护等各类法律咨询活动中;
在区联调委、各街道(镇)调委会以及行业调委会开展的各项理论与实务授课培训中,志愿团专家们已先后为全市医调委调解员、全区人民调解员、街道(镇)调委会专职调解员、国资委及下属企业干部、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法学人民调解专业师生等集中授课合计8次,内容包括调解技巧、合同审查方法等各个方面……
此外,志愿团专家凸显专业技能,将疑难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近一年来参与了相关街道火灾事件专项讨论会等疑难案件会商;会同基层调解组织,制定某用工方停业后员工解散调解等方案;开展矛盾化解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等,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尽心尽力。
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申诉审查庭庭长倪知良认为,杨浦法律专家志愿团的成功运作,让社会各界领略了干部队伍的改革创新意识、高效务实作风和真抓实干精神,也为律师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基层、服务社会的良好平台,通过“接地气”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在“惠民生”服务中实现人生价值。
“作为全市首批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杨浦,在动员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工作的进程中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充分展示了杨浦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的创新成果。”谈及杨浦探索法律专家志愿团的创新工作,市综治办副主任谷继明认为:“杨浦法律专家志愿团的成功经验,更对全市完善社会治理机制、深化平安上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