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凤英老人住长春市西朝阳路,今年79岁的她每天都要吃10余种药,一共30多粒。其中有治疗高血压的,有治疗便秘的,有保养身体的,有中药,也有西药,有冲剂,也有胶囊……几乎每隔两小时就到了用药时间。
当被问到是如何判断服用这些药物时,老人说,有的是看电视广告,有的是听邻居说效果好,有的则是儿女按照病症给买的,几乎没有一种是通过医院医生正规诊断开出的药物。“这些药所治的症状我都有,吃了肯定比不吃强!”
“吃错药”的另一种情况是“迷茫的病人”被“随意的商家”所操控。目前,中国人应对一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大多数直接求助于药店。为购买感冒药,记者来到长春市和吉林市十余家药店。记者每描述一种症状,他们就多推荐几种药:浑身酸痛发冷推荐了退烧药,针对口干舌燥推荐了降火药,针对咳嗽有痰推荐了消炎药。其实,在最先拿给记者的感冒药中,多数治疗范围已包含上述症状。药店人员经常说的话是“患者得了某某病,都吃这个药,我们卖得最多,效果很好。”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王远涛告诉记者,长期乱用药物对肝脏、肾脏损害极大。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已被证实具有极强的肾毒性和耳毒性。就连中药也有很多会损伤肾脏。王远涛认为,防止“吃错药”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即前往正规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不可随意服药,用药后不能随意停药和随意加减量。“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都需要医生专业的诊治才可以进入用药阶段,否则都存在极高的用药风险。”
探求中国百姓随意用药的原因,许多专家认为,中国人有凭借经验给自己开药方的历史传统,认为得了小病,吃点药、挺一挺就过去了,就医意识仍然淡薄。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去医院就医不仅费用高,也存在诸多不方便的因素。
破解乱服药这一课题,除了向百姓宣传、普及用药常识外,还需要在医疗体制上进一步改革。政府可进一步增加县区级、甚至是社区内的医院数量,配备足够的医疗人才和资金投入。使医疗资源更加均衡,不只聚集于大医院,使就医更加便捷。■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