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刊·践行群众路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原护理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马明素“待老人如父母”的工作理念
让老人感到安心家属感到满意

  ■张维维 祖之

  马明素在中原护理院工作已经有19个年头了,现在作为中原护理院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我们都是老人的儿女”这句话,她一直记在心里,并付诸于行动。中原护理院自开办以来,收住的老人数以万计,平均年龄达84.5岁,年龄最大的103岁。多年来,护理院的服务之所以能让这么多老人感到安心,家属感到满意,正是源于“待老人如父母”的工作理念。

  细致关爱渗透每个角落

  马明素介绍,虽然看起来护理院和医院的格局差不多,但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原护理院的床是根据老人的需求定制的。医院的病床太高,老人上下床不方便,而且床面用的是金属板,床垫放在上面容易滑动,不适合长期卧床或者高龄老人。护理院特意定制了木板床,床垫放在上面不仅不会滑动,而且舒适、安全又透气。

  “我们护理院连尿布都是统一管理的”,马明素告诉记者,以前家属直接让护工帮忙采购尿布,为自家老人更换使用,这样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盲区。有的护工因为经济利益,没有及时为老人更换,或者买质量较差的尿布,导致老人身上有异味或者长褥疮。马明素说,我们选择尿布的标准就是质量好、价格实惠,并公示出来,让家属都能看得到,老人的尿布使用情况也会被记录在册。这样一来,护工更换尿布也及时了,老人用着既舒适又放心。

  从墙上挂的画到老人盖的被子、睡的床、用的尿布,马明素及其团队的细节管理几乎渗透到了护理院的各个方面。

  团队协作破解诸多难题

  刚刚步入夏天,马明素就已经“盘算”起了今年重阳节的活动:为老人安排什么节目,放在哪一天举行,请哪个表演团队来……在她看来,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为老服务靠的就是细心、耐心,并需要团队成员的默契合作。

  回想起几年前那次护理院改扩建,老人们面临着搬迁的难题,马明素记忆犹新。为了便于施工,原定的方案是装修期间将护理院住院老人全部腾空。但是让老人回家,谁来照顾?家属有没有能力?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她和护理院的团队成员商量后决定,将上百位老人分散到附近的两个敬老院。

  为了将搬迁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到最低,马明素精心制定搬迁方案。“当时我们工作人员自己扮演老人,经过一次次试验和演练,最终确定了搬迁方案的细节。”在护理院改扩建期间,全体老人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照顾,不仅工期按时完成,而且对老人们的护理质量也没有下降。“其实从这次搬迁中,我们护理院的整个团队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爱老事业要代代相传

  针对老人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的特点,马明素倡导24小时护理,24小时关怀。除了常规性的治疗护理工作,还要求做到老人醒时有人陪、睡时有人在,让他们能时刻感觉到家人般的温暖。另外,护理院还推出了临终关怀特色服务。在每位老人弥留之际,由院领导、责任医生、护士、护工组成的四人小组,为老人梳头、洗脸、擦身、穿衣,帮助其减轻疼痛,陪伴老人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让老人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

  马明素表示,目前不少人对护理院的工作存在抵触心理,认为护理老人十分辛苦,收入又不高。“的确,不管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会有许多老人在我们护理院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但这并不代表护理院的工作状态总是沉重的。人活着要有一份责任,因为我们生活下来,也动用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对社会有所回馈,对社会有一份责任,养老事业需要新的活力。”

  中原护理院相当重视年轻力量的培养,现在的团队成员都很年轻,这些80后、90后的到来为护理院输入了“新鲜血液”,耐心地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打针,学习像儿女般地照顾老人。“因为对老人真诚的关爱,让她们辛苦并快乐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践行群众路线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双创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让老人感到安心家属感到满意
在履职尽责中追寻设计梦、中国梦
杨浦时报特刊·践行群众路线03让老人感到安心家属感到满意 2014-05-20 2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