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中一脉相承延续下来的传统风尚,我们把它称为家风,它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指南。家风的传承要靠家教,第一责任人自然是家长,而父母的身教尤其重于言教,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着。
我的祖父是庄稼汉,起早摸黑与黄土打交道。在苦难的旧社会,农民种田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时庄稼长得好,收成就多一点;碰到水涝干旱时粮食欠收,生活就会十分艰难。祖父直到年岁老大了也没钱娶媳妇,只能把自己的妹妹与穷人家的女子互换讨老婆。他大字不识一个,名字也不会写,单凭手印办事。他生了三个儿子,没一个进过学校大门。我父亲是老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十六岁就挑起养家的重担。他1939年进入杨树浦发电厂扛煤,每天仅三毛七分钱。勤快的父亲从不怕苦怕累,以苦力和汗水谋艰难的生存。
上海刚解放的1950年2月6日,敌机狂炸上海杨树浦电厂,炸死30多名工人,炸弹还炸中主要设备,全厂一片漆黑。敌人妄想炸瘫上海,让全市没有电,造成动乱。但痴心妄想没有得逞,第二天一早陈毅市长亲临电厂,指示全厂职工组织力量,尽快修复发电设备,及时供电。
我的父亲正当年轻力壮,他七天七夜奋战在汽轮机车间没有回家,困了在机器旁打个盹。没有文化的父亲言语不多,但他懂得做人道理,勤劳朴实,积极工作。
几十年来,他用心钻研业务,刻苦学习,终于从一个扛煤工,自学而成为一个电厂八级钳工!他生活朴素,省吃俭用。父亲养育了四个子女。我大姐在纱厂当童工,解放后参加厂里扫盲班才学会认字;弟弟上了大学,成为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妹妹念了九年书;我读书11年后参加工作。
父亲告诉我们纵使家有金山银山,不劳动也会坐吃山空,所以全家个个勤劳朴实,节约成风。长辈是晚辈的榜样,我很感激祖父、父亲传承的好家风,让我们终生受益。更欣慰的是,在我们儿孙辈的身上,还可以看到家风的美丽身影。这是一笔多么珍贵的精神财富啊!
古人说:家国天下。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凝聚成“国”和“天下”。家风蔚然赛珍宝,我们可要守望好自己的家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