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雍容华贵的孔雀栩栩如生;傲雪盛开的红梅春意盎然;冰清玉洁的玉兰绽放枝头……6月24日,记者在区文化馆一楼蔚然展厅看到,100余幅数字油画作品吸引了众多居民驻足观赏。这些作品由近年来在杨浦区看守羁押的女性绘制,作者年龄跨度从20岁到50岁,她们通过油画作品向世人展示内心深处改过自新的决心和重归社会的信心。
主办方区看守所工作人员介绍说,该所承担着全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部分留所服刑罪犯的羁押、教育、转化和矫正工作,多年来始终坚持“管理人、教育人、关心人、挽救人”方针,对在押人员进行科学日常管理。尤其是针对女性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及社会回归问题,先后组织开展歌唱比赛、演讲比赛、“三八”节共建帮教等“阳光玉兰”系列温暖教育活动。
2011年起,通过个性化试验探索,区看守所有意识地组织女性在押人员开展数字油画绘制活动。绘画创作不仅能舒缓情绪、陶冶情操,更为她们悔过自新、争取回归社会重新做人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追溯区看守所开展数字油画绘制活动的起因,源于管教干部对一名四十多岁的广东籍死刑犯方娜(化名)的“临终帮教”。2011年10月,方娜因涉嫌贩毒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不服判决的她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从判决到上诉、等待裁定、等待执行死刑,时间跨度长达一年,期间她都将在区看守所度过。怎样让她平稳地渡过这段漫长的等待期?年轻的看守所副所长王枫想到了自己曾经学过的数字油画,她为方娜买来绘画所需材料,手把手教其学习绘画,以心换心沟通,安抚她焦虑的情绪。渐渐地,方娜对绘画产生了兴趣,烦躁的情绪日趋平静,随着《花开富贵》等作品相继完成,她不再抱怨命运,并开始主动帮助有困难的狱友。2012年10月中旬,方娜耗时两个多月完成了最后一幅油画作品,次日平静地接受处决。离开看守所时,方娜双膝跪地,向管教干部们磕头致谢,并留下书信告诫儿女不要再步她的后尘。而她在最后日子留给世人的绘画作品,是一幅精美的《孔雀》图,仔细观赏可见画笔细腻、上色均匀,足见其创作过程的专注与用心。
在现场展览的每幅作品旁边,还贴有“画里画外”留言卡,记录下作者的心声,其中有对失足的忏悔,也有对未来开始美好生活的向往。《梦里水乡》作者汤某留言:“画完这幅画,如同回到了家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都在此刻充溢在心里。”《星愿》作者许某留言:“这对充满童趣的许愿熊代表了我的心愿,我向往快乐平安的生活。”
为展览提供场地的区文化馆负责人这样评价这些特殊的作品:“基本以暖色调为主,用笔细腻,达到一定的水准。运用高雅文化艺术特殊教育矫正手段开展帮教,既向世人展示在押人员对生活的渴望,促进弃恶向善、早日回归社会,又加强了‘大墙’内外的文化交流,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
“引导感恩,教人向善,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责,通过丰富文化生活倡导美的追求,展示有才华的另一面,努力挖掘真、善、美,以特殊方式加强负面心理情绪疏导,用柔性管理配合行为管控,既维护了法律的威严,又体现了管理的人性化,有利于女性在押人员适应环境安心改造。”区看守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呼吁,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改变对失足人员的传统看法,对他们回归社会后能给予理解、接纳和帮助,从而让他们尽早融入社会,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