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走出来的,即便那条路崎岖不平,乏人问津。看完经典影片《焦裕禄》后,我的脑海里不断回闪的是豫东兰考县县委大院门前那条破旧不堪、尘土飞扬的大路。1962年12月,刚刚走马上任的焦书记无车马相迎,无高朋簇拥,只有一群丐童围拢他,吵嚷着要他提包中几只馒头,顺便护送他走在这条黄土大路上,来到那个门庭冷落简陋之极的县委大院。1964年5月,同样是在这条泥泞的土路上,身患重病的焦书记却是在千名群众的叮咛祝福和夹道护送下,依依不舍地离开这片曾经留下他坚实脚印和光荣梦想的土地。
五十年过去了,他的名字依旧在祖国山河深情传诵,那条大路依旧在老地方,唯独名字改成裕禄大道。五十年过去了,我第一次在现代豪华的上海新天地UME影院里观看这部优秀影片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当时全国经济发展处于恢复期,兰考这座遭受盐碱、风沙、内涝三重自然灾害的县城几乎沦落到百业凋敝,居民迁移,人心涣散,焦裕禄肩负组织的重托,忍受着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袭来的阵阵病痛,顶风迎雨,沐沙咂泥,带领兰考县人民防治风沙,自给自足。在他嬴弱瘦削的身躯里,挺立着正直向上、从不屈服的铮铮傲骨。他从不因兰考县是穷县而叫苦埋怨,自怨自艾,他从不因县委极个别领导的冷淡和漠然而动摇迟疑过,相反他怀着强烈的必胜信念与县委领导班子形成了一个沉重的共识:战胜灾荒,改变兰考面貌,并且身体力行,用脚印丈量了全县149个生产队。面对重重困难,他善于因势利导,四处拜访科技能人,寻找一条适合兰考生存发展的道路。尽管最后他壮志未酬,没有看到泡桐满山、物阜民丰的新兰考。但他的血性与刚毅却一次又一次令人感佩,坚信在他的精神感召下,风景如画的农村家园、自给富足的幸福生活必会通过双手和勤劳的付出得以实现。
今天重温焦书记的奋斗历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半个世纪已然翻过,我国的经济生产水平早已迅猛发展,但在我们泱泱中华大地,还会出现一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类型的贫困县,有的肆意挥霍上级下拨资金,建造富丽堂皇的办公楼,有的明明具备致富条件,却编造假数据成功申报为贫困县。他们这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行为与焦书记真是云泥之别,令人瞠目。不吃嗟来之食,自尊自强自立,历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为何被这些所谓的贫困县视而不见,遗之失之。变异的哭穷不仅有损这些县城的脸面,而且也使国家利益无端流失,更重要的是违背了敦厚诚信的中华传统。无信不立,无立又怎能堂堂正正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康之路。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