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新社区管理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延吉新村街道,辖区面积2.04平方公里,下辖17个居委会,户籍人口约7.47万人,外来人员1.1万。先后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全国学习型示范社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全国创建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道、全国社会组织建设示范街道、上海市平安社区等称号。

  创新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街道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听取和研究各方意见,根据辖区场地资源位置、面积大小等因素来确定服务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在社区构建“1+4+13”公共服务设施工作格局:“1”是指建设标准化、多功能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是指在社区4个区域布局具有适度规模和功能互补的睦邻中心;“13”是指辖区内其他13个居民区,充分利用原有老年活动室通过整修和改建作为睦邻点,延伸睦邻中心的服务内容。同时争取区政府投资,在敦化居委会建造了立足延吉、面向全区全市老人住养服务的延吉敬老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创新睦邻中心服务功能。结合延吉是个建成区和老龄化程度(27.98%)高的特点以及社区居民的需求,延吉街道创新设计和拓展提升延吉睦邻中心功能,建立了老年助餐中心、日托中心、社区卫生医疗点、家庭医生服务制等,基本解决老年人的吃饭和简单医疗问题。同时,兼顾一般居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在延吉睦邻中心内开设健身房、星空剧院等十多个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2011年,在新建的延吉七村睦邻中心内增加了外来务工之家、青少年之家、96890社区服务热线、慈善超市、志愿中心等,成为睦邻中心的亮点和特色。这些设施覆盖了各类人群、各个年龄段居民需求,成为社区居民休闲、交流的公共平台。时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时任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区委书记陈寅、时任区长金兴明等市区领导多次前来视察调研。

  创新公共服务“三社联动”模式。街道积极依托社会组织,根据“三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要求,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使之成为社区培育社会组织的孵化点,2011-2012年共引进和孵化了12家社会组织,促使公共服务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与此同时街道引进有一定规模和资质的社会组织对延吉敬老院、延吉社区睦邻中心等设施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如组织上海知行事务所对社区社会服务中心和睦邻中心开展专业管理;通过引入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为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2011年街道通过引进“新途健康促进社”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共同参与,率先推出了家庭健康顾问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健康咨询和保健服务、健康教育、医保政策宣传指导等,与社区7000多户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时任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对街道探索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给予了充分肯定。

  创新受理中心管理“六个统一”。街道1200多平方米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承担了区各相关部门165项服务内容,每天接待居民约300余人次。面对这样大流量的服务要求,2010年起街道调整了中心的领导力量,建立了由分管领导担任中心主任、一事业正科干部为中心副主任,设立大厅值班长的层级管理机制,全面负责大厅接待工作。同时街道对中心的内部管理实行“六个统一”:即中心工作人员统一录用、接待岗位的统一调配、工资待遇、着装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工作业务的统一培训、服务项目的统一受理、绩效的统一考核等。通过“六个统一”的管理,窗口服务实现了从“多口受理”到“一口受理”转变,内部管理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一头管理”转变,工作人员实现了从“专业型”到“综合性”转变,有效整合了服务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方便了居民群众,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市委办公厅编辑的“延吉街道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管理”专题简报上专门批示,时任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亲自前来视察和调研。受理中心开设的民生档案查询也得到了国家和市档案局的高度肯定。

  创新城区综合管理“六项机制”。2010年,街道针对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协调复杂、力量分散、落实环节多和解决综合问题方法手段相对滞后等问题,整合各种专业管理力量和协管员队伍,积极探索和研究社区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及时发现、治理有力、考核增效”等三方面的工作措施,加强市容环境顽症治理。2011年1月起街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城区综合管理工作,完善“大联动”工作六项工作机制:一是部门协同联动共管机制。成立由辖区各职能部门参与的城区综合管理委员会和指挥分中心,指挥、协调、推进大联动工作。二是联勤共处机制。组建由公安民警、公安社保队员等42人组成的联勤队,按照辖区划分网格,实行四班三运转的巡逻执勤。三是联组共查机制。在17个居民区成立社区综合管理工作站,实行居民区党总支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解决日常管理中及时发现的问题。四是联通共享机制。依托网格分中心和公安110平台,形成网格监控视频、联勤队、社区工作站等综合信息汇集机制,加强信息及时传递和共享。五是联手共治机制。综治委和城综委对接联动,研究分析和整治综合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六是联合共评机制。由综管委办公室、环卫所、志愿者组成的督察队定期开展检查。组织人大代表、行风政风监督员等进行巡查评比、绩效考核,保障机制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基本实现“两下降,两提高”的目标。时任副市长张学兵在市政府编辑的专题简报中作了批示,肯定了大联动工作。

  创新志愿者工作载体。2010年以世博会为契机,街道组建了10支特色志愿者团队,并在各居委会设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制定了志愿者管理办法,在街道志愿者分会和居民区党总支领导下,由志愿者担任站长,并形成“3+1+X”工作机制。“3”即是三支常设的志愿者团队(市容环境,平安建设和助老帮困团队),“1”是确立一居一品志愿者服务工作特色品牌,如消防安全、低碳环保、敬老爱老、护绿爱绿、拥军优属等有小区传统服务特色,社会有影响的工作品牌。“X”是指在小区内,若干个广受群众欢迎,拥有一定技能和特色服务项目的志愿者团队。2011年街道为进一步规范志愿者工作,成立了全市首家“延吉志愿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市志愿服务专业部门——“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进行专业管理,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提供平安、市容卫生、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引导志愿者队伍长期参与社区管理,为社区志愿者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有效化创造了条件。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焦扬参加揭牌仪式并出席在街道召开的“杨浦区区校企‘志愿中心’共建现场交流会”。区委宣传部也专门来街道召开“3+1+X”志愿者工作现场会。

  创新低碳进社区活动。街道以“一街一品”特色项目“低碳延吉”建设,以“家中心”为坚强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和富有针对性的主题宣传,引导家庭树立低碳理念。一是制定推进目标。3年努力实现生态文明知晓率75%、生态文明创建普及率70%、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30%、环保志愿者0.2万人、居民对环境满意率75%、“五节约”履行率75%、绿色出行履行率70%、生态文明户1000户、宣传参与活动2万人次,争创上海市生态文明社区。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通过报刊、小区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各类讲座、主题活动等途径宣传环保理念;制作、发放“低碳,让节能走进家庭”活动手册1000册、电子版2000册;拍摄3部低碳生活宣传片;召开现场会,开展生态创建特色活动评比,开展十大典型人物评选活动等。三是整合各方力量。以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为核心,联动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通过基层17位居民委员会妇代主任动员社区居民,充分整合辖区单位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资源,共同推进低碳社区工作。同时街道给予经费保证。四是培育典型。至2012年已树立50个“低碳之家”示范典型。同时形成了一批低碳生活教材,组建了一支志愿者讲师队伍,为推动低碳家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11年6月,在上海市节能周宣传期间,延吉街道作为上海唯一的社区单位在活动现场展示了家庭循环水装置等节能小制作展示,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定华等领导的充分肯定。

  创新文化服务载体。街道坚持文化也是民生的理念,积极创新文化服务载体,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延吉风韵月月展”等各类丰富多彩、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2011-2012年共组织举办了50多场有规模、有内涵、有形式的社区团队文化活动,活动形式延伸至延吉睦邻中心和小区老年活动室。街道还通过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上海歌舞团、上海评弹团、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上海体育学院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融合专业文化、校园文化、军旅文化的集聚、互动、交融功能,让社区居民在开展蓬勃的群众文化的同时,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拓展社区文化的内涵,也以此凝聚社区广大居民。顺利完成延吉文体俱乐部体制机制改革,通过项目化购买服务形式,引入由专业体育人才组成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体育工作,推广普及社区体育,使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更具生活化、规范化、有序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刊·全会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时尚·悦读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江浦路社区第八届学习节开幕
节能环保标准化试点添新军
台湾女青年会来杨浦交流
控江开展金色夕阳行活动
创新社区管理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杨浦时报民生·社会04创新社区管理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2014-07-29 2 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