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悠悠
军工路煤场码头

  ■邱伟坚  文

  我应该算1971年初中毕业生,但这一届学生一直捱到1972年底才分配,所以后来就称72届了。那时分配工作现在听起来蛮好白相的,有人拿看电影来打比方,说是“老师发票子,家长领票子,学生坐位子”。长子要为阿弟阿妹做榜样,所以我就被分到安徽农场。这天天气倒蛮好,杨浦区的学生到阿拉中学集合后一道乘车,要送行的则要乘公交车去码头。

  老清早阿拉就到了学堂,由于是第一次出远门,穿的都是蛮登样的行头:上身蓝卡其布罩衫,胸口别一枚毛主席像章,脚浪下是咖啡色尼龙袜子、黑帆布帮白塑料底的松紧鞋,随手拎一只印有外白渡桥及上海字样的人造革旅行袋、还有网兜里的苹果蛋糕等……光鲜归光鲜,但是脸上的表情木然。

  那时下放到长江沿岸农村去的知青,全部是在闸北发电厂边上的军工路煤码头乘船出发。公交车子停在小马路上,看到近码头的马路上已经人山人海,反正勿是走的就是送的人,进入码头大门,眼门前就是一条现在讲的警戒线人墙,站着一排穿着藏青色工作服的上海民兵,他们身后是一座座连片的圆锥状大煤堆。送行的亲人到此只能止步。一个四十出头的民兵过来问:是啥人去?我一边讲是我,一边拿粉红色的上山下乡乘船证递上。他一把拿过我手里的旅行袋,就拉上我胳膊朝里头走。警戒线后头是跟它垂直的两排民兵组成的长长人墙,大约莫有百把米深,全部站着,表情复杂地看着走过来的知青。走在我前头的是个1.50米多点的女生,一边回头张望一边还不停地抽泣,当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水时,一边民兵中有个女青年,眼圈跟着也红了。

  一直到进了船舱放好行李,心里才稍微平静些。男生是坐五等舱硬座,上头的女生们是两个人一只四等舱的床铺。其中好几个人靠在栏杆上,对着码头正一声高一声低哭得厉害,洒落下的眼泪滴到底下甲板男生的头顶,只好又别转身回到五等舱里。因为以后要在一个农场,一打招呼就自来熟:“侬是啥个中学的?”“我是控江的,你们呢?”建设中学、扬州中学、本溪中学……

  直捱到1978年底,从军工路煤场码头出发的我们终于又回归上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悦读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年轻是最核心竞争力
悬空寺
“朋友”伴我一路行
军工路煤场码头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军工路煤场码头 2016-03-01 2 2016年03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