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欧适合普通人呢?因为北欧人的性格奠基于一个重要潜规则“詹代法则”。它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阿克赛尔·桑德莫塞的小说《穿越自己足迹的避难者》中,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丹麦小镇詹代的生活,揭露了当地居民的狭隘和浅薄。
小说规定了詹代居民必须遵守的十条规矩,总结来说,就是不鼓励突出个性,不主张宣扬成功,避免打破常规,不愿显出野心抱负。这原本是一部讽刺小说,讽刺丹麦的国民性,但是北欧五国都沉默地接受了它的讽刺,“不仅丹麦人,詹代法则在丹麦之外也得到了涟漪般的认可——挪威人对这些法则太熟悉了,我们还会听到,它在瑞典甚至是一支更为强大的维持常态的作用力。
这体现出的社会生态是,公众执意助长以最低的社会标准达成共识,人们害怕超乎常规的事物和特立独行的人,对雄心抱负不以为然,不赞成追求成功。北欧人对于过分努力的家伙怀有的不是钦佩,而是尴尬。总体来讲,北欧社会的平等,经济差距不大,和这一文化潜意识密不可分。
这种社会心态和维京人乐于平等分享的传统和路德宗的精神遗产相关,这让他们在成功面前止步不前,不屑于浅薄的个人追求和对财富的肆意夸耀。如果要富裕,请让整个社会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坐拥大量财富。所以北欧的基尼系数平均都在0.25左右。这种心态让北欧的社会总体上显得较为平和,不焦虑于成功,当然在另一个层面,也会显得进取心不足,遏制了努力上升的空间。
为了维护贫富差距的总体平均,北欧五国的税率都十分高昂,丹麦的直接税和间接税达到58%-72%,奥斯陆是全球消费数一数二的城市。有趣的是,民众觉得减少一点税收不错,但不要大幅降低。因为民众信赖政府,相信税收被用做公共事业,受益的还是自己。而且,北欧人觉得用税收让更多人过上好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的施舍。
北欧五国也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冰岛的人口最少,每个人都身兼数职,不认为自己完全属于北欧。挪威因为20世纪70年代发现北海石油而暴富,人均GDP成为全世界第二位(2014年),但总被瑞典讥讽“乡巴佬”。芬兰处在东西方的夹缝里,历史上分别受到瑞典和俄罗斯的统治,这让芬兰在北欧五国里最不“欧洲”,最内敛,最边缘。丹麦处在北欧和西欧的中途,贸易经商的传统让国民较为喜爱聚会,开朗热情。瑞典人口最多,地位最重,移民比例最高,品牌输出最盛。
北欧也是全球性别平等最好的国家。瑞典的夫妻享受总计一年的产假,甚至连清洁用品广告都为了避免性别偏见而不使用女性模特。芬兰是全球妇女获得投票权最早的国家。当然北欧女性也不觉得有必要让男性展现出“绅士风度”,将她们当成弱势群体照顾,比如为女性开门,吃饭付账单等等。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平平常常生活的人,对成功没有太大的野心,那么你真的适合生活在北欧。北欧适合那种自觉怀有“交往恐惧症”的人生存,在单调的生活之外,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颇为寡淡的,喜欢的是孤独的自在。就像芬兰人喜欢在广袤丛林里建小木屋,躲在人迹罕至之地。瑞典人宁可走楼梯,也不习惯和别人同乘电梯。
不可否认,北欧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过去的50年里,税率始终在提升,让生活压力变得更大,让个人发展的机会变得更加渺茫,窒息了希望、热情和高远的抱负。
高寒的气候带来了酗酒问题,这尤其体现在和俄罗斯接壤的芬兰。人均酒精消费量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漫长的冬天让北欧的抑郁症和自杀率居高不下。单一的种族构成让国民性格趋于保守,对移民的排斥时有发生。北欧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放移民,正在逐步扩大移民的比例,瑞典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国民出生在国外,一直在呼吁对于移民的开放和包容。当然,要如何对待移民,始终是很矛盾的话题。尤其在如今的难民潮背景下,当北欧好心地打开国门时,涌现出的社会问题又让移民问题蒙上了阴影。北欧正在谋求成立北欧联盟,在五国之间开放贸易,积极致力弥合历史冲突,培养成员国之间的文化纽带。有自己的问题,但是北欧人抱着开放和学习的心态,为促进所有族群的共识而努力。
借助这本书,布斯为我们揭开了北欧性格的密码,让我们看到北欧神话的真实面向。这种积极的社会生态,让北欧人具有自我完成的自由感:“在北欧,一个人有极大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