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耳他的颜色

  ■冯诗齐 文

  初到一个城市,所见的色彩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布拉格是金色的;卡萨布兰卡是白色的。然而金色虽然耀眼,却不免有点眩目;白色象征纯洁,却也略嫌素净。

  位处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来形容它呢? 

  和欧洲其他城市一样,这里建筑的主要材料是石材。无论厚重的城墙古堡,还是巍峨的教堂豪宅,抑或沿山铺展的民宅,都用当地产的火山凝灰岩作为外墙。这种石头颜色浅黄,颇具观赏性。火山凝灰岩的硬度并不高,加工方便。我就曾见到一位大叔在院子里起劲地拉锯解石块,为垒院墙备料。旧建筑要涂饰翻新,人们也喜欢用浅黄色涂料,新补的部分,石料上机械加工的痕迹清晰可见,感觉如同刀切豆腐。远远望去,整座城如淡彩风景画般,笼在灿烂的日光下。配上很少见阴的蓝天、清澈见底又深得化不开的碧海,谁见了都会惊喜。

  据说马耳他原来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是连在一起的。不知在地质年代的什么时间,板块下降而海平面上升,导致两者分家,形成了两个岛。西西里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而马耳他既然原来同西西里属于一个板块,那至少在某个地质时期受火山活动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从马耳他岛的地貌看,这一假想也十分明显。马岛的周边海岸褶皱、峡湾众多,几乎没有一段岸线是平缓、笔直的。有些峡湾看上去像是干涸的古河道,其实是古代火山喷发,熔岩从山顶四散流向大海,形成的如今一道道放射形的凝灰岩山脊,山脊和山脊之间的凹处,靠海部分就是如今的海湾,而未被海水浸没的,就是现在看起来像古河道的、长满了荆莽杂树和巨大仙人掌的荒沟。

  马岛的火山地貌,决定了马耳他的所有城镇都是山城。城区的街道,上下起伏,从最高的山脊(城区中心)一条条直冲到海边,与沿着海岸修建的镶边大道成直角相交。起伏的道路倾斜从二十、三十度,最大几乎到四十度。贴着路边建的私宅,由于车库离街道近,所以进、出车库的坡道也陡得惊人,没有超高的驾车技术还真不好办。

  天主教为马耳他的国教,但也并非清一色,少数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正因为如此,这个国家的宗教气氛还是比较浓的。特别是在瓦莱塔(Valletta)、姆迪那(Mdina)这样的老城,住宅门口的墙壁上往往镶嵌着一幅小小的瓷质或铜质的圣像——圣母子、圣徒等。

  老城的街角常可见圣徒雕像。有些是为了标明附近有教堂,但也不是一定如此。放置那些精美的雕像无非是祈望神灵保佑。这心愿各民族是相通的。中国旧时城镇的街角常见立一块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几个大字,大意也是避邪,祈求神灵护佑。

  马耳他宗教节日众多,但最热闹的还要数狂欢节。

  这里的狂欢节(Carnival Malta ) 在二月,历时两天,以马岛首府瓦莱塔为活动中心。

  我们去瓦莱塔观礼狂欢节那天,车子先停在城外的大教堂边。该教堂前的广场极广大,广场上整齐布满粗大的石柱础,似乎此处过去曾是古代神庙。在狂欢节,这里成了各路花车的汇聚地。节日永远是属于儿童的。许多孩子在家长带领下,身着各式神话人物的装束,兴奋地在广场人群中穿插嬉闹。巨大的花车,也各尽其能,神话人物、英雄妖魔、力士仙女等装饰,无不富丽堂皇。

  进了城,主要大街Republic大道人山人海。各种装束的人都有。有戴假面扮深沉的,有戴上假发男扮女装的,还有几个扮印度教神灵的,身上背着华丽非凡、金光闪闪的象神、蛇神等,陪伴游客拍照。一个冒牌的耍蛇人,一脸的假络腮胡子,盘腿坐在大街当中吹笛引“蛇”,给本已水泄不通的路增添了一大坨“绊脚石”。不过,路人只觉得有趣。

  花车巡游开始了。用轮式拖拉机组装的巨大花车,在人群的簇拥下,在狭窄的街上缓缓而行,有时还要转90度弯,真难为了司机。

  我们无心恋战,匆忙揿几张照就急着往回赶,生怕耽误了回程时间。然而此时进城难出城亦难。最艰难的是在城门口的桥上,由于没有划分进、出分流通道,进的人想进,出的人想出,混在一起,只能瞅准空隙慢慢往外挪。好不容易挤出人群出了城,回头一看,还有不少打扮得张牙舞爪的人正在朝大门里涌呢。

  马耳他的气候宜人,却因为土层薄、缺水,所以农业并不发达,许多农产品和水果要靠进口。但是这并不表明马耳他没有本地的植物。

  游客来到马岛,最“扎眼”的植物是什么?

  是仙人掌!这里的仙人掌可以说是“疯长”。植株往往高过人头,肥厚多刺,不仅在无人料理的荒地恣意蔓延,在街边的花坛、人家的围墙,它也滋润得很。

  也许,本地人不仅将其作为欣赏的对象,恐怕还让它担负一定的“守土之责”。仙人掌还结果。过去只是听说,从没有见过现实的仙人掌果。

  此次我们在马耳他街头见到了,果子紫红色,大小、形状有点像无花果,不过果子上还有细刺。起先还没注意,摘了一枚放进口袋。我那只掏兜的手吃尽了苦头。伸手在阳光下细看,不得了,这里、那里,许多几乎看不清的细刺一根根戳在手上。

  再说仙人掌果,尽管吃了它苦头,却不舍得扔。放了几天,果子红得发紫,像血一样的红色果汁也流出来了。我们决定对其“解剖”。切开一片冒死尝尝,酸酸的,味道似乎不错。

  还有一种树不可不说,那就是所谓的克拉树。长话短说,我先做一回文抄公:“克拉一词,源自希腊语中的克拉(keration),指长角豆树(或稻子豆carobseed)。由于其果子具有近乎一致的重量,因而被用作珠宝和贵金属的重量单位。一克拉即等于一粒小角树种子的重量。”这种树,据当地导游说,还分公、母。母树结的荚落地枯黑形同狗屎,而剥出的籽粒,饱满均一,古代是作为砝码用的。

  说到饮食习惯,由于马耳他靠近西西里,所以受意大利的影响比较大。街上意式餐厅随处可见。这里的中餐馆很少,在我们驻地附近只见到一家,涂红漆、挂红灯,比较好认,不过似乎生意并不佳。此外,当地还有古巴餐馆,加勒比风味隔了大西洋还能找到粉丝。

  那么,马耳他本地菜呢?有没有当地特色美食?有!

  据说当地特色菜统称咕噜噜(Gululu),既来了自然应当尝一尝。离我们住处不远的海边有一家馆子店名就叫Gululu,于是我们决定去尝鲜。

  这家店为了主打本地特色,店里装潢也追求乡土气:墙上挂着彩陶盘,餐桌是油漆简陋的木桌子,而且摆不平,摇摇晃晃的。挑了张不会塌的桌子坐下,仔细研究印刷精美的菜单。我们来之前听说此地的兔子肉是传统特色菜,因为这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古时根本就不产大型的能供肉食的牲畜,连羊都没有,猪肉只供应显贵,那么普通人就只能抓本地兔子解馋了。除了本地兔子肉,我们还点了几个“特色菜”:传统鱼汤、墨鱼蔬菜色拉、本地啤酒等。还有开胃前菜,是几片烤得外皮焦硬有如牛皮般坚韧、里面多孔松软的面包。菜上来了。先是传统鱼汤,材料是碎洋葱番茄汁汤,里面有几片鱼肉,好大的盆子中间一团红,据说这还是从法国传来的做法。与中国菜中的鱼强调鲜不同,此鱼毫无鲜味,看上去像几片魔芋或土豆,不过番茄浓汤倒是够味;墨鱼蔬菜色拉,以生鲜蔬菜(生菜、紫甘蓝、橄榄、西红柿、洋葱)垫底,上面是腌制过的小墨鱼,口味新鲜;最后一道大菜本地兔肉,其做法大约是先烤熟了再加作料红烧,肉质感觉如同野鸭野猪,粗而无油,当然谈不上香嫩了。不过也好,让我们知道,这里的先民曾经吃的就是这样的“美食”。本地啤酒倒是口感不错,很爽口。

  回到文首,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来形容马耳他呢?

  遥想,在马耳他,第一眼看见的,是蓝天白云,碧海浪花,也许上帝这个天才艺术家惟恐海天一色的蓝有点过于冷峻,大笔一挥,用阳光般的浅黄色,在海天分界处横拉出了一道,构成了蓝黄相间的马耳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7版:时报周末·影视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做一个有良心 的法官
马耳他的颜色
对影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马耳他的颜色 2016-05-14 2 2016年05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