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在全区率先试点推进居委会换届选举公推直选工作,到走东家、串西家为数百名因企业转制下岗失业的居民再就业谋生路,再到近年协调物业公司因入不敷出撤离小区的矛盾……每一次她都顶住压力,“沉入”社区基层,深入群众,用不变的信念、极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情怀,为居民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她,就是居民区里的“解铃人”,现任五角场镇浣纱片党委书记、教师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贺瑛。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0年,贺瑛作为“光杆司令”来到浣纱四村居民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她有个艰巨的任务,在居委会的换届选举中试行全新的直选制度,改变以往居委会候选人以组织提名为主的方式,采取以居民联名提名为主的办法。在当时的杨浦区,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以前选举居委会都是楼组长作为居民代表投票,把五六十个楼组长组织起来相对简单,成功率较高,而直选的难度较大,涉及2000户人家,每户都要一个代表来参加选举,会有很多因素导致选举不成功。”贺瑛说,最初的困难就是广大居民对直选不了解,积极性也不高。为此她进行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工作,发宣传资料、出黑板报、电子屏展示。有一次,贺瑛为了发放告知单,独自一人连夜跑了35个楼道,400多户人家,挨家挨户地上门解释,最后累得瘫坐在地上站不起来。
同时,贺瑛通过为小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矛盾集聚人心。当时小区里矛盾突出的问题,就是小区治安情况较差,盗窃案频发。于是她发动在职党员、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成立了一支200人的志愿者巡逻队,天天巡视于小区每个角落,并做好有关记录,维护小区平安。小区里经常能看到贺瑛拿着小喇叭的身影:“居民同志们,出门请关好门窗,请大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她还组织志愿者服务队,把小区的能工巧匠聚集起来,把队伍整合起来,让居民们感受到凝聚力及组织的重要性,对直选的热情也高涨了。
可问题又来了,因居民彼此间不太了解,并且各有意见和要求,候选人推选如海底捞针。“每栋楼组织开会,有人说要懂法律的,有人说要女性,有人说要年纪大的……”贺瑛带领楼组长从中筛选出数十人,再一一上门征求意愿,做思想工作,最后投票选出8位候选人。为让选民们了解候选人,贺瑛组织候选人进行竞争演说,并录制成视频,在小区出入口各放一台电视机,轮番播放。
在投票选举阶段,贺瑛将居民区划片,分时段进行投票,没来的她上门去通知,最终70%以上的居民参与了直选投票,新一届的7名居委会成员诞生。选举激发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了民主意识。作为当时杨浦区唯一试点的居委会,贺瑛在全区进行了交流。如今,直选已成为全覆盖的制度。
为下岗失业居民谋生路
“儿子不养娘,孙子啃老爹。”2002年,贺瑛初到浣纱三村居民区任党总支书记时,居民区里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该居民区有1100多户居民,90%是农民动迁户,1997年因政府征地搬迁到该处,当中不少人在乡办、村办及镇办企业上班。贺瑛被派到该居民区时,正值企业转制,居民区里约有下岗、失业人员五六百名。
“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失业人员,有的家庭甚至夫妻双方都失业。”贺瑛告诉记者,“搬迁之前,居民们家里都搞种植、养殖,生活上能自给自足,有的家庭收入很可观,但很少鼓励子女上大学。搬迁后,柴米油盐都得从口袋里掏钱买。尤其下岗失业后,祖父辈只有两三百元的养老金,下岗工人还有几百元钱,失业人员没有收入,但还要养活小孩,生活非常困难。”
“换位思考一下,他们生活很不容易,如果换成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贺瑛意识到,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就业问题,“补助只能缓解一时,解决就业才是生存最好的保障”。为了更为全面地掌握情况,贺瑛走东家,串西家,很快便对社区每一位下岗职工的家庭情况、年龄和特长等了然于胸。为给这些居民找工作,贺瑛只要听到企业有招人的需求,就主动上门,寻求应聘的机会,并在社区建立了失业人员与用工单位供需信息网、求助簿,还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的协作关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贺瑛经常劝说一些失业人员“先就业再择业”,先解决吃饭问题再考虑发展问题。她还组织大家参加面试培训,提高面试成功率。经过两三年时间,居民区里每家每户起码都能保证至少有一人就业,并逐步走向零失业,解决了绝大多数失业农民的就业问题,贺瑛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由于居民区有一大部分老居民属于农民养老,关系挂靠在劳动局,去世的时候也没有组织出面慰问。“以前他们有生产队,搬迁到这里,居委会就是他们的‘组织’。”贺瑛得知情况后决定,只要有农民去世,居委会就作为他们的“组织”参与追悼会,社区干部代表念悼词,并为逝者赠送花圈。许多居民都感叹“找到组织了”,并心怀感激。
化解矛盾,凝人心、聚人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每个小区里的矛盾也各不相同。
位于安波路的兰花教师公寓共890户人家,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2012年,这里成为贺瑛的“辖区”。初到小区,她就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有一次,她在小区里张贴通知公告,谁知贴出后不久,就有居民登门,指出通知上有个错别字。不仅如此,有时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也会被指正,“这里的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对小区各方面的管理和服务的要求也更多更细,很多人都特别有主见,所以后来每次写通知公告,我们都会仔仔细细地检查校对,避免出现错漏。”
“有的居民特别爱讲民主,还会说国外小区如何如何。好的建议我们可以采纳,对那些不具备可操作性的建议,就只能告诉他,设想是美好的,但也要符合中国国情才行,不能脱离实际。”贺瑛说,意见多了对小区管理有好处,有时也难免带来一些争执。
初到小区,贺瑛就了解到有一些常年无法解决的矛盾,为此,她大力倡导和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凝人心、聚人气。她积极发动群众,组织起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辛勤园丁”志愿者队伍,开设合唱团、国画班、书法班、沪剧班等各类艺术团队,在社区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居民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也逐渐少了。
去年7月,物业公司因物业管理费太低,入不敷出而撤离教师公寓小区。贺瑛和业委会成员到周边居民区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征求居民意见,多次召开议事会,最终通过业主大会选出一家物业公司,并将物业费调整。随着新一届业委会成立和新的物业公司的进驻,教师公寓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如今,公寓环境优美,楼道里挂着国画班的水墨画,家家户户门口贴着书法班写的春联,活动室里时不时传来合唱团嘹亮的歌声……
“做社区工作,脚一定要迈出去,人一定要沉下去。深入群众,跟居民心连心,他们自然会帮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贺瑛做好居民区“解铃人”的秘诀。现年61岁的她曾荣获区“三八”红旗手、区首批“名、优、新”工程居民区党建示范基地带头人等殊荣,其所在社区曾获上海市节水型社区、绿色小区、科普小区、健康小区、反邪教优秀小区、市民乐园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