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育文明之花 建设“精品四平”
——四平路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巡礼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文明社区是文明城区的基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不仅在于城市品牌形象的展示,更在于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近年来,四平路街道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群众是主体,坚持“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共建共享”这一理念,将文明创建、街校共建和群众参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创建内涵,延伸建设臂膀,使社区文明提升的印记清晰可见,文明进步的成果随处显现,文明之花向阳绽放。

  文明创建有壳有核

  四平路街道2009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单位”,2012年初顺利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截至目前,街道已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连续荣获上海市文明社区,拥有11个市级文明小区,42个市级平安小区,36个区级文明小区,10家市、区级文明单位,11个市、区级绿色小区,文明创建硕果累累。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坚持把群众性的文明创建工作作为龙头工程抓落实,并通过创建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力。

  一是以环境引领创建。市容环境是“精品四平”建设的名片,是社区的“脸面”,也是街道长期高度重视打造的品牌。近年来,街道持续开展环境提升整治和“拾遗补缺”工作,大力推进铁岭路、四平路1028弄、中天大厦、胜利村无主街巷等重点薄弱地区整治,鞍四(3)小区中心花园改造和电动遮阳帘项目,累计整新围墙和小区综合治理约20万平方米。进一步深化“门责制”管理,确定每周四作为“环境整治日”,开展“精品四平、清洁家园”主题系列活动,社区环境面貌不断改善,社会公众满意度持续提升。2015年,街道又一次在上海市市容环境社会公众满意度测评中,从全市中心城区各街镇中的第13名提升至第12名,连续五次保持全市优秀、全区第一。

  同济大学周边“黑暗料理”、夜排挡一直是社区管理的“疑难杂症”,食品安全和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但整治效果不明显,时有反复。为探索共治共管新模式,减轻市容管理舆论压力,街道与同济大学加强合作,采取“内疏外堵”方式,一方面,由同济大学在校区西苑食堂地下一层的下沉式广场设立“大排档”,向学生提供各类餐点,每天晚上从7点运营至11点。另一方面,街道加强学校周边联合整治,积极探索市容管理从末端整治向源头管理的转变。通过组织开展“邀您当一日城管”活动,邀请同济大学学生参与城管执法、与街道职能部门交流座谈等,使学生们对市容管理建设的了解从模糊、宽泛的感性认识上升至客观、全面的理性认识。

  二是以服务提升品质。为全力聚焦社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街道着力加强窗口“规范化、精细化、精准化”建设,在各窗口落实首问责任制、微笑服务、文明用语等制度,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标准的“三亮”服务,使窗口服务群众的工作效能、态度、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2015年度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荣获杨浦区“五星级窗口”称号。

  近年来,街道持续加大服务民生力度,累计为辖区12.3万人次发放各类帮困救助金4646万元;“双千”结对464户,帮困金额50余万元;公益性项目投入3880万元;社区就业创业力度不断增强,年年超额完成劳动就业各项指标;完成社区密云路睦邻中心建设。不断完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一口式”受理、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党建服务中心、综合治理中心和社区4个卫生服务站建设;完善敬老院、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和日间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23个居民区老年活动室全部建成标准化老年活动室。

  三是以人文滋养内涵。为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接好群众文化需求,向居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街道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精心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6107场,培育文体团队105支,组织文艺团队活动6186次。2015年社区文体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市、区级各类奖项30多项。四平元宵行街会被命名为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舌尖上的四平”、“公益无国界、文化新体验”、“江南丝竹”等文化品牌各具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个社区的魅力不仅在于景观、道路、绿化和建筑,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风貌。近年来,街道在塑“形”的过程中不断凝“神”:张兆平、卢萍、唐雪松、沈雯蔚等“四平好人”的涌现,成为引领社区新风尚的一面旗帜,彰显出街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街道将未成年人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2015年为社区高中生社会实践量身定制300个实习岗位,在社区教育领域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街校共建有滋有味

  街道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与同济大学的全面合作。同济大学作为社区建设智囊团在街道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国际安全社区、学习型社区等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2013年街道与同济大学21个部门(学院)开展第三轮共建签约,累计开展了“绿色服务进社区”、“心理健康与安全的预防和干预”等105个项目的共建合作,建立了“法律咨询信箱”、社区理论研讨基地和社区教育联盟等,形成了密不可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环同济功能区建设和社区的快速发展。

  由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推进,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项目,目前已在社区生根发芽。10个公共空间在地项目、50多个社区微创意、数个社区创意集市现身老旧社区,编织出中外设计师的创意新空间。该项目提升了老旧社区的功能和形态,赋予社区更多的人文关怀、趣味性和设计感。除了对于公共空间的改造,项目还设有四平达人计划、社区参与工作坊、“四平开放日”创意集市等,首部讲述社区理发、修理、剪纸、捏面等多位“手艺人”故事的微电影《四平好手艺》在“四平空间”上映。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有《中国日报》、《新华网》、《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以及ICS(东方外语频道)等16家媒体作了宣传报道,老旧社区焕发新活力,社区居民更添获得感。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街道积极探索城市更新路径,关注空间重构、社区激活、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着力在存量空间上,实现社区的微改造和微更新。目前,街道正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合作,共同开展“景观提升和社区营造基地建设”系列活动,在鞍山四村第三小区建设“我们的百草园”,共同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努力打造更具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的低碳和谐社区。

  同济大学EMBA学员、杨浦企业家、环同济企业家看四平、“青年与大师面对面”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青年成长项目、“环同济创新创意创业论坛暨成果展示创业推进会”、“创享”青年中心……依托同济大学资源优势,街道正加快推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项目建设,优化功能配套,构建人才服务体系,营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创新、创意、创业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服务创业者和企业。

  群众参与有情有愿

  说起四平路街道近两年的变化,抚顺路363弄小区的居民感受最深切。公共部位整洁无堆物,每个楼层配备消防器材,居民投放垃圾能自觉分类,还有的楼道居民自发出资铺设瓷砖、增设扶手、设置老人温馨座椅……如今小区里率先开展楼组自治的几栋老公房,俨然成为了社区里“温馨楼组”创建的“样板房”。

  事实上,在社区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热心居民愿为社区建设出力,但他们平时力量分散,缺少发挥和沟通的有效平台。2014年起,街道陆续开展“精品四平”金点子征集活动,共征集社区管理、治理、民生、文化等金点子作品313篇,并试点创建了10个“精品小区”、4条“精品道路”、1个“精品菜场”、4家“精品物业”,创建过程由相关单位进行项目认领,转化落实金点子。一系列“精品”创建活动,激发了社区单位、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内生活力,强化了居民自主自治自创意识和参与度,培育了居民群众“社区是我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鞍山一村“伴我成长”亲子课堂、鞍山四村“连心议事园”、鞍四(3)“芳龄花友会”、鞍山七村“我爱我家议事会”等一批小区自治项目,体现了居民集体商议的智慧。

  为将志愿服务活动融入、普及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创建的方方面面,街道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中心、志愿服务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整合社区志愿服务资源,截至目前,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5个,志愿者服务工作站23个。培育注册志愿者1万多名,社区共有志愿者服务团队115支,其中,有固定人员、时间、场所的55支,志愿骨干400多名,分布在23个居民区、居委会和68家社区单位,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充,志愿者服务有效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项目化。

  为进一步推进“半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进化,进而演绎成为“友人”社区和“主人”社区,每年街道结合“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持续开展“随手公益、邻里守望”、“三关爱”、“一帮一”、“告别陋习树新风、走向文明见行动”、“文明交通行”等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关注度、影响力迅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志愿活动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实践证明,志愿者熟悉小区环境,既能作为“知情人”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又能作为“当家人”,为维护自己的家园环境尽心,在创新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街道充分发挥市民巡访团“啄木鸟”的作用,让“啄木鸟”为街面、小区环境卫生、文明秩序等“挑刺”,并及时督促职能部门、居委会落实整改。在“双创”和“创全”迎检工作中,先后有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迎检工作,有的到马路上执勤巡逻、清理零星垃圾;有的固守在垃圾箱房周边,劝阻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有的在小区清除黑色广告、乱涂写,整治“僵尸车”、小区卫生死角、拾拣绿化带的垃圾、清理楼道乱堆物等,志愿者已成为社区文明创建活动的一支新生力量。

  “文明”的脚步从不停歇,“文明”的花朵需要灌溉,四平路街道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期待着你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文明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特刊·小巷总理
   第04版:城事·三区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生活·资讯
   第08版:民生·社会
培育文明之花 建设“精品四平”
杨浦时报专题05培育文明之花 建设“精品四平” 2016-05-24 2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