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已走过10个年头。今年6月初,国务院医改办、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全覆盖。据悉,杨浦目前已有51个标准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签约居民“杨浦家庭医生服务包”享受率≥98%;签约居民家庭医生有效服务利用率≥60%;签约居民家庭医生知晓率≥80%、居民服务满意度≥85%……日前,杨浦新一轮“推进卫生新医改,当好健康守门人”惠民实事工程立功竞赛又启动了。
便民“金点子”应运而生
2013年,上海就率先探索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相继推出“1+1+1”签约、社区长处方、延伸处方等措施。如果没有“方便”“就近”这两大明显优势,那么“首诊在社区”、“小病不出社区”就只能是空想。
国顺路120弄是一个老小区,南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开在小区门口,面积仅有70平方米左右。
站点两边分别是小区的门卫室和一个小杂货店,尴尬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很难扩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庭医生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站点目前没有自己的药房,早上医生开药,病人留下社保卡,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好药统一送到站点,下午病人再来取药。
顾青峰是五角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他指着南茶园站点里的一张治疗床说,“以前因为地方小,所有的药都堆在这张床上,几百号病人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取药、结账,现场秩序很混乱,有时找药就要耗费很多时间。”
征集“金点子”活动是立功竞赛的一项重大举措,也为家庭医生团队的“头脑风暴”提供了条件。面积无法扩大,发药难题要如何解决?于是,“姓氏首字母排序发药法”应运而生。
刚过下午2点,药就送来了。记者在站点看到,家庭医生带领着护士和居民志愿者一起,熟练地分拣着药物,并把药依次摆放在姓氏首字母对应的药架上。家庭医生助理薛茹说:“现在居民来取药,只要报姓名我们马上就能找到他的药,既便捷又安全。”
动了“小脑筋”,解决了大麻烦,不仅缩短了病人的等候时间,还让集中寻卡、结账、取药的乱象不复存在。
“吴奶奶,下次再集一个图章就能兑换一次免费体检了。”在长隆家庭医生工作站,病人临走前,孙永毅医生还不忘叮嘱一句。站点内一个漂亮的展示柜抓人眼球,上面放着健康书籍、购物袋、手帕、雨伞等精美的小礼品。
要换礼品就要集满一定数量的家庭医生印章。那如何获得印章呢?居民唯一要做的就是“预约看病”。
孙永毅告诉记者,每天上午是最忙碌的时候,居民们就诊时间无序、随机就诊性强,经常导致排队时间长。孙永毅和同事们想出了“预约积分制”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居民来了几乎不用排队,还能拿小礼品。这不但给医生留出了耐心、细心问诊的时间,还为引导居民养成预约看病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坚实保障让他们更安心
记者了解到,现在全区共有家庭医生233名,加上家庭医生助理、公共卫生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中医医师,在一线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人数已超过500人,他们是真正的“健康守门人”,渴望得到应有的尊重。
如今,孙永毅在社区有很多忠实“粉丝”,但“粉丝”们不知道的是,他曾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每天争分夺秒地抢救危重病人。为何选择做“家庭医生”?孙永毅一时也说不上来。虽然社区的工作看似琐碎、平淡,但医生的“成就感”不一定来自抢救生命,有时也在于“归属感”。
区总工会、区医务工会利用立功竞赛打造平台,为他们送去意外伤害和伤残互助保险;提供全方位的技能培训;组织出国进行医疗考察;为站点配备专用的微波炉、冰箱、直饮水系统……坚实的保障,让家庭医生能更加安心地扎根社区,服务居民。
此外,近年来,区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以支持区总工会、区医务工会开展家庭医生立功竞赛,也培育出了许多先进个人和团队。如,平凉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朱磊获“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长白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茅俭波荣获第三届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称号;以杨浦首届十佳家庭医生和团队负责人为主体的全科家庭医生俱乐部成立……这些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就是杨浦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