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不仅仅是技术
“没有一个女性不爱自己的肌肤,没有一个女性愿意在自己的腹部留下长长的疤痕。”二十年前正是这样的念头,让华克勤一头扎进了妇科微创领域的研究。二十年来,她醉心于技术创新,使妇科手术疤痕从20多厘米缩短到现在的0.5-1厘米,从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的长长刀疤变成了几个不仔细看基本就不易发现的“钥匙孔”。
二十年来,华克勤领衔完成了医院内几乎所有种类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第一次尝试,并不断拓展新的术式。在荆棘遍布的创新路上,在荣誉光环的背后,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与反复。众所周知,利用腔镜做手术,不同于目视下的传统手术,全靠对器械的熟练操作和运用。分离、缝合、打结,这些最基础的动作,她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实验了多少回。因为她知道要将这些技术运用于患者身上就需要有100%的把握。而当一切成为现实,患者的体验和康复呈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内心的激越促使她“一发不可收拾”,她不断扩大微创手术的适应症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充微创手术的种类,并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壁垒,使90%的住院妇科病人能享受微创手术带来的益处,也使红房子医院成为国内开展微创手术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医院之一,她本人作为妇科微创技术领域的“领跑者”,先后2次获得了国际内镜“恩德思”奖。
行仁医之美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华克勤一直放在口中的一句话。在她看来,病人对医生的满意,除了技术,还在服务方面。每个她上门诊的日子里,诊室外等候的病人都是里三层外三层。她不忍看着这些本就不幸的人们失望,于是,加号再加号,上午的门诊常常看到下午一点多。同事们看她太累,劝她限号。她嘴里应着,但一张张加号单还是照样到了心急如焚的病人手中。
在最近四年多的时间里,华克勤除了常规诊疗,还义务通过网络免费为病人做咨询,答疑释惑。点击着网上的每一个回复,她对病人说得最多的是:“请放心,一定尽力”,“请一定带好病理切片到医院就诊”。而患者们除了咨询病情外,说得最多的是:“华医生,请早点休息,请保重身体,您的健康就是我们患者的福分。”一个病人在出院前,反复叮嘱她的助手:“华医生太忙太累了,她又要做行政,又要做临床。她是个好医生,是病人的希望,你一定要努力帮帮她!”
善良与仁爱,是许多人对华克勤的评价。面对褒奖,她却一直这么说:“医生的每一次突破与创新都离不开病人的支持与信任。对病人好是应该的,是病人成就了医生的成长与进步。而被需要,医生的幸福莫过于此。”
看重的是责任担当
2010年6月,华克勤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从业务副院长到党委书记的转变,她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的是把红房子医院引领入一个新的高度。她坚定地要“虚事实做”。于是,在临床工作之余,她又开始学习各类医院管理、党务管理的知识,双休日她放弃休息,开始了EMBA的课程学习。刚上任时,华克勤还曾多次到兄弟单位取经,很快,她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妇产科医院的务实的党务工作管理方法。
“要发展,就必须突破。”这是华克勤一直放在嘴边的话,凭着这个理念,她亲自走基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提出新思路,在党务管理中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大胆革新、锐意进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以抓职工队伍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深化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红房子医院文化。把精神文明工作与医院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引导职工爱岗敬业,通过优化服务细节、合理满意度测评体系、组织系列大型活动,将医院的文化建设推向深入。
在医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她开展了以一场报告、一部影片、一本好书、一堂讲座、一个网络、一张报纸、一个榜样为载体的“七个一”活动,在全院营造了“重学习、尚新风”的浓厚氛围,推进了医院学习型组织建设,让员工们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了解了红房子精神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医务人员秉持“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奉献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
她还创新地将考核体系运用于党支部的管理评估,研究制定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尝试通过制定明确的创建指标、量化的考核内容帮助各个支部摸清自身基本情况,找准突出问题,明确整改方向。两年来,在有效合理的量化评估下,规范了支部的管理,推动妇产科医院的党建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历经探索创新,尽揽人生风华,华克勤取得了诸多荣誉: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中国女子科技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首届“仁心医师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是她最经典的座右铭,正是这种被需要的幸福,支撑着她不断创新、前行、传承和付出。
■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