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
中信出版社
巴以冲突、中东问题、西方与俄罗斯的冲突……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能否和平相处?著名哲学家赵汀阳的《天下的当代性》对此给出了答案。
《天下的当代性》是一部关于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讨论的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和平如何成为可能、并深入解析未来天下秩序的技术条件的著作。试图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去叙述理想主义的天下,表达天下之道与天下之器的距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历史与未来的距离。天下也是一个方法论,他也试图说明天下概念如何用来理解历史、制度和政治空间,甚至重新定义政治的概念。
天下概念期望一个以整个世界为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赵汀阳指出,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意味着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以便能够设想与全球化的现实相配的政治秩序。曾经支配世界或仍在支配世界的帝国都基于国家概念和国家利益,都指望维持支配世界的帝国主义体系,把懒得分别看待的“世界其他地方”看作是被支配的地域。帝国主义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征服、支配和剥削的对象,从来没有把世界看作是政治主体。
以世界为尺度去理解作为整体政治存在的世界,就是“天下无外”原则,意味着天下是个最大限度的政治世界,一切政治存在都在天下之内。“天下无外”原则依据的形而上学的理由是:既然天是整体存在,天下也必须是整体存在,才能与天相配,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
赵汀阳试图论证对立斗争的政治概念所表达的并非真正的政治,而是斗争或战争。冲突和斗争是人类的基本事实,但如果政治只是研究如何把斗争进行到底,就无法解决冲突的问题,反而是冲突的继续和强化。如果一种理论只能把现实变得更差,那么我们不需要这种理论。对立斗争的政治概念仅仅重复了现实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因此,对立斗争的政治在理论语法上是一个谬误,甚至是加重人类灾难的存在论谬误。战争或斗争正是政治无效率的表现,甚至就是政治的失败。
国际政治不但无力解决国际冲突,而且还在继续研究如何击败对手的敌对策略。赵汀阳认为这件怪事其实不怪,既然在民族国家体系的条件下不存在解决冲突的良方,就只能斗争到底。国际政治策略一点也不愚蠢,事实上都太过精明。可问题就在这里:为什么有了足够精明的理论、策略和经验,却仍然毫无解决问题的希望?事实证明,除了微不足道的争议,国际政治没有解决过任何一个深刻的冲突,比如巴以冲突、中东问题、西方与俄罗斯的冲突或者美国与中国的矛盾,这意味着国际政治的局限性,意味着国际政治概念正在逐步失效。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政治理论只能收缩为局部斗争理论,已经无力解释整个世界的政治问题。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必定改变政治问题。正是全球化的来临使国际政治的缺陷暴露出来,国际政治无力应对全球化导致的新问题,对于全球问题来说甚至文不对题。共同生活的概念不再仅仅属于民族国家内部或者共同体内部,而正在逐步成为世界规模的共同生活,同时也形成了超越民族国家体系的权力运作问题,当世界所有国家更加紧密地互相依存,就会提出世界的主权问题。
赵汀阳强调,他的天下理论不仅仅是一个世界政治理论,同时也意味着政治的一个新概念,一个让政治重新出发的起点,一个告别战争的新出发点。要可信地解决利益和价值的冲突问题,政治就需要成为一种善的艺术而超越恶的技术,更准确地说,政治需要成为化敌为友的艺术,而不是斗争的技术。真正深刻的政治问题不是善恶的冲突,而是善与善的冲突。善恶冲突是一个无异议的问题,善必定战胜恶也是一个无异议的人类信念,而一种善与另一种善因其差异而冲突,一种善试图毁灭另一种善,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悲剧,它导致世界难以解决的分裂和政治的失败。天下概念所设定的政治重新出发点,就是通过世界内部化而把世界建构为政治主体,确立属于所有人之世界主权,使各自为敌的世界变成共享的天下。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