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改革试点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能力和活力,怎样更好地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的新格局是2016年上海市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记者日前从四平路街道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今年街道将以建设“精品四平”人文社区和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为载体,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为手段,通过合作、联合、承接、购买、服务、共享等模式,进一步整合社区公共体育场所设施资源,联合开展社区体育赛事活动,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购买服务,整合社区体育资源
乒乓运球、绑腿前进、丢沙包、跳圈圈……7月2日早晨,天空下起了大雨,但这丝毫不影响和平花苑居民的参赛热情。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亲子运动会此刻正在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的体育馆内举行。丰富有趣的项目,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玩得不亦乐乎,充分感受着运动的乐趣。
这类利用双休日在小区、校园内举办的群众体育活动,四平路社区内差不多每月都会举办一次,规模不大,却很受欢迎。活动中,既有合作单位提供场地和设施支持,也有家庭健身指导员为活动担任设计、指导和裁判等工作,另外,还有热心居民帮忙联系制作统一的服装。
担任裁判的纪月琴告诉记者,自己平时是小区里的健身舞蹈队长,同时也是一名经过培训的家庭健身指导员。作为上海市首批推进“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试点街镇之一,四平路街道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四平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具体运作,高效地整合和配置社区体育资源。目前,俱乐部共培训有家庭健身指导员102名,覆盖23个居委会,为1500户家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健身指导;与包括同济小学、杨浦高级中学、同济大学等在内的6所学校开展合作,在双休日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学校场地,居民只要出示在俱乐部办理的全民健身卡,即可进入这些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当前,体育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鲜明象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作用就越显著。”四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街道将从体育场地和体育指导两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家庭健身指导员”工作模式,让健身指导员成为体育生活中的“贴心人”;在社区健身苑点场所管理及学校场地开放工作中采取购买服务模式,有效地保障社区群众健身锻炼。
落到实处,坚持四个“结合”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平路街道始终坚持“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和“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社区群众体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体育惠民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坚持广泛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趣味比赛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单位群体活动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街道先后举办了七届“社区运动会”,承办多届市、区乒乓球赛事,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活动,社区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曾先后荣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会体育指导站先进单位和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指导站示范站等全国、市、区级各类奖项115项。
社区体育活动也得到了辖区单位的积极参与。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东区电信局每年都精心组织派队参加四平路街道主办的运动会及各项体育赛事,先后获得四平路社区广播操比赛一等奖,乒乓球比赛二等奖等,还多次代表社区,参加市级广播操比赛。在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邱浩庆看来,积极参与社区群众性、社会化的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是衡量企业健康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区体育创新和提质的重要基础,更是一个企业担当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一个企业要能够持久健康发展,一个社区要能够永恒和谐安稳,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作支撑,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作支持,离不开高度感知的文化氛围作支柱。”
针对如何将社区体育社会组织枢纽式管理工作这一创新性举措落到实处,邱浩庆建议,健全必要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保障社区内群众性体育活动有计划、有领导、有保障;找到社会的触碰点、老百姓的感知点、社区街道的可行点,设计组织能够凝聚人心的,积极向上的,深受大家欢迎的活动或比赛项目,造好声势,形成影响,获得好评;坚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杜绝奢侈豪华,不切实际,尤其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还是要利用可利用的资源,花小钱,办大事,并把大家参与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过程中,要使活动或比赛具有可持续性;培育一批骨干和积极分子,协助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