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王欣老师的学术讲座《如画观法》在同济建筑城规学院D楼报告厅举行。他从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与观想方法谈起,展开了由传统绘画语言向当代建筑设计转化的理论设想与教学实践,试图探寻一种当代的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诗性几何。他的略带重口味的文艺腔引发在座的建筑学师生一片欢欣,轻松地被带入一种哲学化思考,这种哲学,按照王澍所言,是“为了一种曾经被贬抑的世界的呈现”。
《如画观法》这本书日前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步出版,同名讲座也是呼应,讲座结束后,卢永毅、张斌、祝晓峰、朱宇晖、王骏阳老师分别进行了回应,是同济建筑对美院建筑的教学尝试一种交流与探讨。
山水画是文人造心中之园
王欣首先向听众引入了“观法”的概念,观法是一种结构性的看,是带有前经验式的创造、想象、观察、体验与表达。在观法的视野里,各种事物都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具有叙事意味和建筑意味。
作为遮罩的云雾烟霭是古代画论中高度重视的概念,它接山连水,也剪裁画面,是理解山水画结构的重要物象。“遮罩”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情结,美从来不是一览无余地“看”,而是要含蓄、曲折地表达。
《桃花源记》里如果没有那小溪,那个小山洞,那份神秘美感会大为失色。“庭院深深深几许”,园林更是这样。进入园林时穿房绕廊,层层遮罩拉开了园主人与客人之间的距离,特殊的建筑序列更指向人与人的内心。
明清传奇木刻版画,清代小说《广寒香传奇》中有幅插图,是描写小姐身处自家花园在厢房内往窗外看。小姐身前是巨大体量的假山,假山是她与外界之间的遮罩,假山旁边的桥洞又给观者提供了窥见的窗口,也暗示了书房的出入方式等。
一个小小的器物,也具有造园的本质。一个木雕花件,几寸见方即见天、地、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清晰可现。
山水画也是文人内心的构造游戏,一种叙事的设计。董其昌说,“园可画,画可以园”,意为对着一张画便可“思想入园”。山水画是文人内心在“造园”。王欣从观法的角度举例很多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如以升腾的云为遮罩的三段式构图法,“之”字型构图法,在结构与形式的背后,是文人内心寄情山水的理想。有些叙述性细节,如船或者人物,都非常小或者不符合实际比例,但却在淡墨渲染里烘托了空寂的氛围。
文征明的山水画作通常比例是奇怪的,1:5的画面视野呈现一种不真实,从画面底部进山口到山顶,不是真实的地图般的呈现,而是画者内心感觉的呈现。南宋、元代到明清,山水画里的云、花、溪流、竹、松都精密地加入到意义的建构,这些自然事物不求合物理,更求合心意。他们构成《芥子园画谱》里的诸多主题,有一定的规定性、模式性,画家可在一个题材“库”里寻觅,继而转化为一套成熟语言的运用。
文章、山水画、器玩都是造园者的思想实验。
基于观法的造园教学实验
经过“如画”与“观法”,王欣从传统山水画视野构造之中抽象出一种类型化语言带入建筑设计,把它运用到建筑教学实践。在我看来,他的理想在于构建一套建筑界的《芥子园画谱》,让初学者可以在这些类型化的建筑语言中按图索意,依样画葫芦。
在《李白诗意山水图》中,文征明对山石的处理如同一个剖面,山石清晰的交接围合出一个悠然的内部空间,王欣将其取名为“拈石掇山”。又如“溪岸塞船”,取法自古画运河中塞船的景象,货船、官船、花船、商船在窄窄的河道上塞在一起,交叠混杂,一派城市繁荣之相貌。然而变化穿插的船只犹如一个个独立的建筑,相互撞怀又相互依偎。还有“十面灵璧”,取法吴彬《十面灵璧图》,塑造出面面有玄机,面面不相同的单体建筑样貌。“屋下灵泉”,让山水画中山的分段方式演变到建筑构造里。受这些意象的影响,学生临习的建筑设计也是顾盼左右,与周遭环境相携成趣。
在传统中国,没有西方意义的“建筑学”,传统建筑从来都是人在自然、环境当中的“营造”。中国的建筑,是画中的山水,在现实中是一个个具象的园林,展现着中国古代文人“师法自然”的审美追求。王欣从山水画、书法笔划、文人雅玩、器物中抽象出种种符号和法式,带领着学生逐一图解、临习与观法,同样实践着他们心中的造园理想,是用现代建筑语言“师法”传统艺术的诗意实验。
今日观法可否造昔日之园
在《如画观法》一书的序言里,王澍提到:“中国建筑界,它所代表的价值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一直被国人自我贬抑,走那条路,甚至被主流建筑学认为是古怪的,自娱自乐的……如果有一种当代的中国本土建筑学存在,首先需要一种归属于中国特殊哲学思想的建筑基础教学的存在。而这种哲学在中国已贬抑了一个世纪之久。”王欣带领学生走了这条路,他自称自己是“乌有园实验”,“乌有园”应取自明刘士龙《乌有园记》,这里“飞阁参天,云宿檐际”“平台得月,濯魄欲仙”,乌有园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园子,是文人心中之园。王欣的当代的山水画实践,似乎在回望,又孕育创新。
交流环节中,王骏阳老师对观法的实践提出质疑,即现有的教学实验是否能够还原真实的宋元山水,还原中国人内心的山水理想,因为现有的我们对传统造园的理解,已经渗透了太多已有的现代建筑学词汇和西方建筑学思维的影响。
卢永毅老师指出,王欣对于建筑学教育的新探索,其价值在于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断裂,并且这种断裂基于一种文化自觉的斩断。而今天,我们需要与传统重新建立情感,文化不是自明的,需要我们去自觉地学习。
王欣表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羲之”。造园有法,以今日之法观古法是一种古今杂糅,站在现代的支点上追忆心中之古典,也是中西杂糅。是不是宋元或者明清“真法”都不重要,怀念心中故园就有改善现在的冲动。
当下城市更新突飞猛进,新建筑蓬勃恣意地生长,但其中有太多对西方建筑语言符号化、实验化的生吞活剥,而一些回归本土文化、留住“乡愁”的呼声在实践中缺乏范式与指引,在这个意义上,王欣的广义的园林实验有着传统的文人情怀,带着浓浓的古雅韵味。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从来没有孤立于山水,他们在掩映的、绵延的大地上铺陈开来,王欣多次引用童寯先生的话:“没有花木依然是园林”,他自对下联:因为“建筑在言山水事”。(同济大学)